金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有力支撐。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隨著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國家對于融合國際化視野與中國實踐金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凸顯。創立于2017年的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適逢其時,為中國高端金融人才培養以及金融智庫構建注入令人矚目的新生力量。
在學院旗下,誕生于2018年的復旦金融EMBA項目更是以年均報考增長率超過100%的發展速度成為了國內同類教育項目的領跑者。從培養理念到形式創新,復旦金融EMBA項目始終緊隨時代的變化、聆聽經濟的先聲,以守正敢為的姿態深耕金融教育、培育行業的領軍者。立足上海,面向中國,放眼世界,復旦泛海國金EMBA項目在這片商科的熱土上懷揣著激情和夢想、有著平視世界的魄力,更彰顯出屬于中國金融的精神與信仰。
開創:從零到一,構建項目的堅實“骨骼”
堅守教育初心—挑戰Mission Impossible
復旦金融EMBA項目主任王燕老師回憶起“一切從零開始”的2018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忙碌”和“高壓”。她在2月的時候還期待著暑期的日本親子游、而幾個月之后自己便成為了復旦金融EMBA項目的“第一號員工”,這一身份角色的改變帶給她的不僅是被打亂的行程,更激發了王老師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滿懷責任感迎接接踵而至的種種挑戰。
客觀來講,王燕最初應該算是項目唯一的一個“1”,排在其身后的則是一連串的“0”。沒有團隊、沒有對項目清晰的“畫像”、沒有課程框架,擺在她面前的只有一個明確的任務:要在當年的10月31號之前,完成項目首期班大陸籍學生的招生。
“我在那一階段確實壓力很大。整個人似乎處在一個‘為想法找方法,再用方法落實想法’的閉環里,每一天腦子里都塞滿了事。”王燕回憶道。進入6月份,這個非典型的初創故事迎來了第二位“主角”——盧景明老師。此刻,并肩作戰的兩人要應對的首要問題是:復旦金融EMBA項目應該是什么“樣子”?該如何為它打造出鮮明的辨識度、從而與其他EMBA項目區分開來?
項目“骨髓”誕生—iF?
“我們當時的思路是綜合項目的價值觀、愿景和使命,先把復旦金融EMBA的‘骨骼’塑造出來,再一點點填充‘血肉’。”接下來的日子里,一條條創意寫出又劃掉,一個個包含深意的“關鍵字”被組合又拆分,最終呈現出的是一個具有高度開創性的項目培養理念:“iF?”。
在王燕和同事們的構想中,“iF?”是一個開放、前瞻且應時而變的“大概念”。“i”寓意小我心態與國際化(International),既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要放下過往的成就,空杯而來;同時也進一步引申為項目將保持本心,回歸教育本源,與學生共同成長。
“F”分別代表復旦(Fudan)-學界、泛海(Fanhai)-業界,和金融(Finance),象征著三者立體式的交融與“共生”。王燕還專門講到了“F”和“3”的排序問題:“‘3’的第一層含義是對前面三個‘F’的概括。我們希望在教授、學生、項目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達成三個要素間的相互協同。”其次,“3次方”里還蘊含著金融賦能的磅礴之力,以及項目在業界和學界的豐富資源。“所以我們的項目理念是‘F?’,而不是‘3F’。”
首期班招生—“雙向選擇和奔赴”
從加入復旦金融EMBA項目那一天起,王燕已經預見到第一屆的招生會是一大難題。但相比于降低門檻或者運用“話術”打動求學者,她更希望基于項目對學生的“刻畫”,吸引到“對”的學生來就讀。她想讓更多人意識到,復旦金融EMBA是被需要的、且能夠幫助大家解決事業瓶頸及企業發展中的切實問題。
五載光陰轉瞬即逝,多少艱辛都付笑談中,但自有最真摯的情感沉淀了下來。王燕直到今天仍然能叫出項目首期班每一位同學的名字:對她說“王老師,我相信你,我會來報名”的石磊、總是拉著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李崯;在幾個備選的報讀項目中最終選擇復旦金融EMBA的吳亞洲、陪同朋友參加項目宣講會時被吸引、毅然加入項目首期班的盧高文……
王燕用“雙向選擇和奔赴”來總結首期班的招生。在她看來,復旦金融EMBA項目和學生需要具備相近的理想、抱負與擔當,這被簡練地概括為:守正,敢為。“正是因為我們彼此之間能夠達成精神層面的同頻共振,項目的歷屆學生才會對我們發出的‘守正、敢為’的倡導報以高度認同。”
“守正”寓意為承襲名校底蘊,守住金融底線;“敢為”則是敢為人先,為中國金融的未來發揮引領作用。這不僅是復旦金融EMBA對學生的期許,更是一個自我要求。為了恪守項目的“正道”,王燕即便在第一屆生源最緊張的時候,依然會對不適合的學生說“不”;而從她和學術主任、班主任對首期班同學企業的一次次拜訪中,更可以感受到一份真誠,一份責任和一份堅持。
陪伴項目一路走來,王燕心中充滿了感恩。“我感恩復旦金融EMBA項目和每一位學生,也感恩那些陸續加入進來、有著豐富的商學院工作經驗的同事們。”講到這里,王燕望向辦公室的大門。似乎在下一秒,項目的“第三號員工”、充滿熱情的Robert老師就會像當年一樣,一面喊著“王老師,我來跟你碰一下這個事情”,一面推開門快步走進來。
卓越:無懼變化,把穩中國金融教育未來航向
“我們必須優秀”
翻開復旦泛海國金執行院長錢軍教授的履歷: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波士頓學院卡羅爾管理學院;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中信銀行等名稱赫然在列。這樣的學術和職場經歷可以被視為復旦金融EMBA項目教師素質的一個縮影。就像錢軍談到的,“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國際一流的金融人才,所以我們的老師必須優秀。”而“優秀的師資”正是錢軍為復旦金融EMBA打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從80年代末學習經濟學到00年博士畢業正式走上講臺至今,錢軍對于金融前沿的時代之變既有著深刻洞見與獨特創見、更不乏高屋建瓴的戰略遠見。“看得遠一點”意味著更具全局觀的構思與設計,錢軍早在項目啟動之前,就已經著手組建了一支高規格的“教師天團”:由20多位擁有國際頂尖商學院和經濟系博士學位、且相當一部分已經獲得世界一流商學院終身教職的知名學者組成。談及在此過程中傾注的心血,他的回答質樸而坦率:
“好的教師才能保證好的教學質量,才能對得起每一位學生。我們無論基于一個EMBA項目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立場,都必須要‘守’得‘正’、要‘敢’于‘為’。”
打造有“厚度”的EMBA項目
復旦金融EMBA的培養對象主要是金融領域精英和企業領袖。圍繞這一定位展開的學科設置、“雙教師制”,以及項目獨創的“三軌合一”體系都令其與其他項目相比顯得格外不同。
在當今中國,社會上并不缺少一座商學院或一個EMBA項目;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之中,每一個有志于勇立潮頭的追夢人都不會拒絕一座“生產思想”的商學院,和一個有厚度的EMBA項目。而在錢軍看來,學術成果正是衡量商學院和項目綜合“厚度”的重要標尺。
在項目師資隊伍搭建之初,錢軍就提出了一個“嚴苛”的要求:active researchers (活躍的研究人才)。他認為金融是一個不斷演變的學科,只有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確保把學術成果最新的知識理論體系第一時間運用到教學之中。“我希望我們不光是在傳播知識,更是在創造知識。”
“守正敢為”,對每一位學生負責
從五年前的整裝啟程一路跋涉至今,復旦金融EMBA項目在歷經改變,也在見證“不變”。“復旦金融EMBA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學歷考生的EMBA項目,這些年來一直都在堅持‘嚴進嚴出’。”這同樣也是“守正敢為”。“守住這種‘不變’,是因為我們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
與此同時錢軍也注意到,項目近一兩屆的同學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于實體企業,并且創業者的比例還在顯著提升。這也對項目的課程、案例、教學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金融的天職就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企業及助力創業。他表示作為一所年輕的學院和高端教學項目,在這方面會“變化”得更快一些,為切實回答國內實體行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及解決創業過程中的痛點難點繼續建言獻策。
滿足時代要求,培養比預想更出色的學生
每個學生都會想象自己未來老師的“模樣”,老師亦然。項目設立之初,錢軍就曾不止一次在腦海中“勾畫”出項目學生的“輪廓”。“我知道他們會是一個意志堅定、專注務實,對于商業實踐有著相當程度理解的群體。”但真正接觸了學生之后他才認識到,復旦金融EMBA項目的學生們遠比他預想的更加出色。
令錢軍印象很深一次的是在項目首期班參加商學院戈壁挑戰賽期間。“當時我們的同學沒有像其他商學院的學生那樣依照既定路線完成比賽,而是在漫漫黃沙中另外走出了一條原本‘不存在’的路。”在那一刻,錢軍的心中有驕傲,但更多的卻是欣慰與感動:
“在當下日趨紛繁復雜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企業、社會和國家尤其需要這種無畏的開拓精神。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也堅信復旦金融EMBA項目的同學一定不會辜負這份期許與召喚。”
進化:變局當前,知行合一達成自我超越
馬士浩:帶著問題來讀書,獲近億元A+輪融資
如果向復旦金融EMBA項目的學生提問“為什么來讀書”,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這些答案背后或許有著提升戰略決策和管理能力的訴求、對行業問題的困惑,又或者是為了實現做大做強的企業愿景。那么,復旦金融EMBA項目是否真的可以讓大家變得更“好”呢?項目首期班學生馬士浩的回答是肯定的。
馬士浩來到項目學習時正處于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2018年,由他作為核心創始人之一的嘉馳國際公司與資本方正式展開接觸。如何借助資本力量推動企業下一生命周期良性發展,就成為馬士浩既要去“想”,更要去“做”的一件事。
馬士浩坦言是帶著“問題”來讀書的。而令他欣慰的是,在深諳中國金融之道的老師指導下,在和多元背景的同學交流之中,他一步步摸索到了問題的解答方向。不僅如此,正是在項目就讀期間,馬士浩領導的嘉馳國際獲得了中金資本近億元A+輪融資。這也是自公司宣布啟動IPO計劃以來,在資本市場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霍東杰:在復旦找到“合伙人”,實現管理規模百億元“躍遷”
和馬士浩情況頗為相似的還有項目2021級學生霍東杰。這位上海鶴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投資官“學業事業兩手抓”,在入學第二年就實現了公司管理規模從20到50億、再到100億元的“躍遷”,同時還在項目中“收獲”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伙人。
實際上,霍東杰在最初產生學習的意向、并著手考察國內的EMBA項目時,就對復旦金融EMBA產生了天然的認同感。“我希望加入到一個有著國際化視野、年輕且充滿朝氣的項目中。”而復旦金融EMBA不僅項目“年輕”、課程充滿活力,就連案例都是最“新”的。這段學習的歷程同樣成為他事業再上層樓的歷程。如今回想起來,霍東杰由衷地表示,選擇復旦金融EMBA項目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郭晶晶:溫柔卻不柔弱,學習讓我走的更快、更遠
在復旦金融EMBA項目的學生中,女生比例穩定保持在40%左右。她們在職場上是身披鎧甲的戰士、生活中是盡職的妻子和母親,課堂上也是勤奮向上的學生。現任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郭晶晶曾經就是這樣一位“身兼數職”的求學者。
作為全國證券研究所中首位銷售出身的所長,郭晶晶溫柔卻不柔弱,堅韌而不堅硬。她是學院首屆“王者金戈”徒步越野挑戰賽的第一名,也是一個“永遠不想看到終點”的前行者。“我希望通過在項目的學習變得更‘強壯’。這樣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堅守金融的底線,同時敢為人先;堅持教育的初心,卻又自我超越。短短五年間,“守正敢為”的復旦金融EMBA項目已經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圖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中國金融行業與實體企業的中流砥柱從這里走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強大澎湃的金融之力。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