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關于鄉村振興提出了“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要求。近年來,保險業持續加大產品服務創新,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農民抗風險能力弱,在生產經營中容易面臨多重風險,一旦意外發生很難恢復農業再生產。因此,上海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展開了相關調研。 創新探索補缺口,需求定位精準化 在梳理了我國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發展現狀后發現,單一型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的風險分散能力較弱,不能夠有效分散多重農業風險,而復合型產品由于其本身認知門檻較高導致農戶參與程度低,對于產量風險分散能力總體不足,現階段沒有通過合理組合各種風險管理工具實現產量風險的有效分散,存在著供給缺口。 于是,該項目在安徽、湖北的村鎮針對不同規模農戶對風險管理工具的真實需求情況展開實地調研,通過對農戶保險和儲蓄產品選擇偏好與經營面積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理性農戶會對分散風險的工具帶來的風險加以考慮,傾向選擇保險和儲蓄混合的產品,但不同規模的農戶偏好的最優保儲比例不同。這為之后的“保險+儲蓄”產品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創新方向。 “保險+儲蓄”新模式,保障農戶穩經營 自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的創新模式后,曾在全國多地進行試點,也推行了“保險+期貨”、“保險+貸款”等模式的復合型農業風險管理工具,這些產品雖然增加了對價格風險的保障,但本身在分散產量風險時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此背景下,若有一種農業風險管理工具,既能將風險管理集中于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又能夠避免農戶暴露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當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探究過程中,該項目創新設計時空維度的風險管理工具,發現可以將在空間維度進行農業風險轉移的工具——保險,和在時間維度進行農業風險防范的工具——儲蓄,二者實現有效結合。一方面,打造時空“雙保險”以達到時空范圍的風險管理功能,讓農戶能夠“用別人的錢來分散自己的風險,用自己的錢來防范未來的風險”;另一方面,覆蓋個體性和系統性“雙風險”,既能通過“儲蓄”防范由農戶個體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差異導致的個體性風險,又能通過“氣象指數保險”分散基礎系統性風險,對保障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目針對氣象指數儲蓄保險產品設計模擬實驗并進行問卷調研,獲取農戶對于新產品的潛在需求和反饋建議,進而完善并設計符合當地特色的氣象指數儲蓄保險產品,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為穩定糧食產量和保障農民收入提供了有效方案。 風險管理獻良策,護航糧食穩增收 目前,我國目前農業風險管理體系以單一型風險管理工具為主,復合型產品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結合研究結論,該項目提出政策建議——應不斷創新探索農業風險管理工具以彌補我國現有的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的供給缺口,建立更符合我國農業現狀的風險管理體系,以政府部門個村縣級干部帶頭參與創新型產品,同時建立多部門跨職能的信息共享機制,迎合我國傳統小農戶為主、規模農戶不斷發展的農戶結構,有效分散農業產量風險,完善我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在災害面前,農業保險就是農民的“定心丸”。上大項目組將繼續在“保險+儲蓄”新產品中不斷探索,積極在時間和空間維度進行農業風險管理,促進農戶收入平穩化,保障糧食安全。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