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威海廣泰發布《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預案(修訂稿)》。公告稱,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億元,分別用于“應急救援保障裝備生產基地項目(一期)”、“羊亭基地智能化改造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表示,近年來在新能源技術、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應用推動下,消防救援裝備、移動醫療裝備以及空港裝備等產品的升級換代需求進一步增長,未來市場空間廣闊。為應對下游旺盛需求,公司將新建生產基地實現應急保障裝備等產品產能擴充;同時通過羊亭基地智能化改造項目,在現有場地進行生產車間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和立體倉庫建設,提升空港裝備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 疫情三年,空港行業陷入寒冬。威海廣泰作為國內空港地面裝備龍頭,一邊尋找外部業務突圍機會,一邊調整自身業務結構,以“集中制造、集中研發”為兩大抓手持續鞏固自身競爭力。 威海廣泰整合空港、消防救援、軍工、無人機、移動醫療、電力電子六大業務板塊資源,聚焦發展以空港、應急救援裝備為主的業務架構。通過集中生產制造及研發優勢,打造高端保障救援制造平臺,從而打通各板塊供應鏈,形成協同效應,助力公司做專做精做強。產業鏈資源集中后,威海廣泰將大幅提升單機性價比,形成開拓海內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優勢;同時,全力展開新產品研發、豐富品類,打造專業的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平臺。基于此,兩項募投項目投產后將對公司產品和產線結構起到雙螺旋提升的作用,為公司業務拓展注入全新發展動能。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威海廣泰在建工程連續多年增長預示公司擴產及產線改造等迎提速,待在建工程落地、產能爬坡后有望為公司營收帶來新增量。 從外部環境來看,2023年以來,民航市場呈現快速復蘇態勢。民航局數據顯示,1月民航旅客運輸規模快速回升,完成旅客運輸量3977.5萬人次,同比增長34.8%。同時,隨著“乙類乙管”總體方案實施,以及民航局取消“五個一”和“一國一策”國際客運航班調控措施,國際航班運力也在持續復蘇,目前中國已經恢復與近60個國家的國際客運航班。國內國際航空市場的復蘇將帶動整個航空產業鏈恢復運轉,威海廣泰作為全球空港裝備供應商有望率先受益。 此前,多個券商研報認為,威海廣泰航空和軍品業務招標進度受疫情影響顯著。去年,國外率先無視疫情影響,開啟空港裝備招投標,威海廣泰接連中標海外項目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隨著國內疫情好轉,空港市場招投標也有復蘇趨勢。根據民航局,2023年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力爭2023年頒證運輸機場達258個;加快推進廈門、呼和浩特等新機場建設,支持首都機場“提質增效”項目。據了解,國內廣州、重慶、鄭州、杭州等7個城市準備建設雙機場,“上海第三機場”、“南通新機場”等項目也將在2023年開工,多個項目同步開拔意味著國內空港裝備需求的拐點逐漸清晰,威海廣泰的發展機遇持續迸發。(CIS)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