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橫跨2020-2022年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際,中工國際(002051.SZ)交出了一份不菲的成績單。 2023年1月12日,中工國際發布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公司預計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95.04億元–103.68億元,同比增長10%–20%;實現歸母凈利潤3.2億元–3.5億萬元,同比增長13.30%–23.92%;扣非歸母凈利潤3.1億元–3.9億元,同比增長166.28% -235.00%;基本每股收入0.26元/股–0.28元/股。 中工國際2022年第四季度經營情況簡報顯示,公司全年國際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累計為18.04億美元,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生效合同額 16.51 億美元。國內工程承包業務新簽合同額累計為25.30億元,咨詢設計業務新簽合同額累計為23.13億元,裝備制造業務新簽合同額累計為18億元。 近日,國資委在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提出,2023年各地要著力推動提質增效穩增長,著力抓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謀劃實施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 面臨疫情后全球經濟有望提振的機遇,新一輪的國企改革要求,以及“十四五”戰略轉型攻堅之時,中工國際會如何行動? 海外工程排頭兵再出發 既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又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踐行者,中工國際作為全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工程公司中的優秀代表,在五大洲70多個國家建設了百余個“交鑰匙工程”。 2022年,公司重點把握RCEP生效和“一帶一路”機遇,成功開發了伊拉克九區原油和天然氣中央處理設施項目、圭亞那醫院群項目、印尼杰那拉塔大壩建設項目、烏茲別克奧林匹克城項目等多個規模大、質量高的海外工程承包項目,且多個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生效,穩住了公司海外工程承包業務的基本盤。 2023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更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將考慮在2023年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此外,據《“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2022)》報告,2023年“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總指數進一步回升。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和新冠疫情沖擊放緩等積極因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投資環境將逐步改善,建設需求也會逐步釋放。中工國際有望乘勢而上,“二次創業”再出發”。 國內市場迎開拓良機 去年1-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金額、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分別為-0.1%、9.1%、-9.8%。同時我國部分省份披露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3年新增政府債務限額,比往年下達時間更早、債務限額更寬。如福建省2023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933億元較去年增長34.6%,浙江省一季度即將發行1439億額度,相比2022年增長35%。 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我國消費、房產和出口拉動經濟表現依然欠佳,基建有望在2023年繼續承擔經濟穩增長“壓艙石”的作用。 國內市場是中工國際“十四五”戰略規劃中的“雙循環”布局之一。在設計咨詢領域,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中元為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的設計咨詢單位之一,在醫養建筑、民用建筑、工業建筑、能源環境、物流工程等領域擁有雄厚技術實力。在裝備制造領域,公司全資子公司北起院是我國起重運輸機械行業綜合技術實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客運索道業務多年來在國內保持市場占有率第一,不久前客運脫掛架空索道成功入選國家工信部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名單;自動化物流倉儲業務、環保起重機械業務均位居市場領先行列。 國內基建投資高景氣度有望延續,中工國際2023年將再遇市場開拓良機。 即將邁入改革深水區 企業轉型不僅止于業務層面的轉型,更為深層、更為重要的是觀念和文化的轉型,以及人力資源和組織結構的轉型。這是中工國際董事長王博當初在公司“十四五”戰略規劃發布時強調的轉型理念。 中工國際作為“雙百”試點企業,在2022年國資委“雙百企業”改革工作成效評估中獲評“優秀”。據了解,中工國際將2023年定義為“深化改革年”,將會在鞏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將改革從本部向各級子公司縱深推進和穿透,把改革作為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和化解矛盾的有力手段,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公司治理環節,公司將堅持黨的領導,理順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三者之間關系,明確權責邊界,落實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授權放權,加強子公司董事會建設。此外,公司還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鞏固和深化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和三項制度改革成果,強化剛性約束,嚴格兌現考核結果。探索中長期激勵措施,積極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促進企業內部活力和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改革永遠在路上!”面對中工國際的改革之路,王博充滿了決心。(CIS)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