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最新的滾入還是發生在相機鏡頭上在華為發布的Mate 50系列手機上,一項名為超光變相機的技術成為了重要賣點在現場,官方表示這款手機鏡頭采用的是物理光圈,并且支持十檔調節,為業界首創
光圈,可能是很多人接觸攝影時聽到的第一個專業名詞,控制進光量,影響景深它是攝影三要素之一一個老鳥必須熟練掌握光圈的調節,配合另外兩個要素——快門和ISO,做出適當的取舍,才能拍出自己喜歡的照片
因為空間寶貴,智能手機的鏡頭多為固定光圈,成熟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內置算法模擬可調效果但是,也有人吃螃蟹最早的物理可變光圈手機出現在2009年當時,如火如荼的手機巨頭諾基亞發布了N86系列手機可調光圈范圍為F2.4~F4.8,支持三檔可調后來三星還發布了采用可變光圈技術的Galaxy S9系列
但由于手機攝像頭模組的尺寸問題,在手機鏡頭如此精密的結構中,需要平衡光學設計和機械結構在華為推出超輕可變攝像頭之前,諾基亞和三星兩款手機的可變光圈可玩性都不高
不少評論認為,華為發布的十檔可調技術為已經進入瓶頸期的手機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又一次被動接受了一個技術名詞就像前幾年一樣,即使是對智能硬件很感冒的人,也能對超廣角,大光圈,百萬像素,AI美顏等營銷術語了如指掌——即使你永遠也不明白它們的真正含義
這些專業名稱的背后,是手機攝影20年的歷史。
手機攝影史上堆積像素的功能機時代
你還記得你的第一部拍照手機嗎這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很奇怪的問題:我的手機哪個不能拍照
的確,要回到這個問題的恰當語境,時間還得再往前撥一些,這是70后和80后一代的一個記憶——諾基亞7650。
這款20年前發布的手機,相機像素進步很快比2000年發布的全球首款帶攝像頭手機夏普J—SH04翻了一倍多,達到了驚人的30萬元所以它最初5000元的價格也很驚人,在北京居然可以買一個馬桶
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放在他們面前能拍照的手機迅速引爆了大眾的需求眼看市場蓄勢待發,其他廠商也紛紛效仿,逐漸重視起手機的拍攝功能諾基亞7650也被視為手機攝影時代的重要里程碑,被作為現代展品收藏在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
拍照功能更強的新手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03年,夏普推出了史上首款搭載百萬像素鏡頭的手機J—SH53
2004年,卡西歐推出首款300萬像素的拍照手機卡西歐A5406CA三星在2005年初登上舞臺,發布了翻蓋手機P850,配有旋轉顯示屏和315萬像素的攝像頭年底,諾基亞發布的N80也達到了315萬像素然后戰爭來了500萬像素,三星推出M509,諾基亞N95符合標準,索尼愛立信K850和LG KU990 Viewty也迅速跟進
從此,競爭仿佛變成了一場滾動的數字游戲,700萬,800萬,1000萬到了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主流手機廠商已經把大門提高到了1200萬像素
為了實現更高的像素,犧牲了手機的設計:畸形的外觀,笨重的機身,巨大的鏡頭,繁瑣的控制按鍵,逐漸讓手機變成了一個縫紉怪獸。
我們不能否認像素提升給手機拍照質量帶來的進步,但簡單粗糙的堆疊并不能給消費者帶來較差的觀感人們不禁疑惑:如果有數碼相機,為什么還要一部不比它更方便的拍照手機
智能機器全面進入的時代
像素堆疊暫時進入疲勞狀態,智能手機這一新物種的出現改變了內部體積的方向2011年,iPhone4誕生了,不僅為手機的設計樹立了新的標桿,也讓照片變得真正的生動搶眼:500萬像素的攝像頭依然可以調整出質感很好的照片,前置攝像頭的加入帶來的新體驗也成為了后來各手機廠商競相爭奪的新對象
以iPhone4為首的智能手機時代至少在兩個方面影響著手機攝影的方向:一方面,簡約超薄的設計成為共識,硬件的粗糙堆砌已經沒有空間,此外,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和內容生態的繁榮,手機正式成為重要的社交平臺,即拍即得的一鍵解決方案和便捷的操作成為消費者對手機攝影的基本需求。
為了滿足拍照的新需求,手機廠商從傳感器,鏡頭,處理器等影響手機成像質量的各個方面尋求改進方案。全面卷內的時代即將到來:
鏡頭一個攝像頭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那兩個2011年,HTC和LG率先推出雙攝像頭手機2014年,榮耀和酷派加入進來2015年,中興和360也推出了雙攝像頭手機2016年,蘋果推出首款雙攝像頭iPhone 7 Plus還是解決不了
這兩年主流手機拍照方案從雙攝變成了三攝甚至多攝,從景深雙攝,黑白+彩色雙攝,超廣角+普通雙攝,廣角+長焦雙攝的組合變成了以超廣角+人像+長焦為核心的組合因此,新款iPhone的背面集成了浴霸,諾基亞9 PureView甚至使用了五個攝像頭,外加一個閃光燈和另一個傳感器后面的開口多達七個
除此之外,手機長焦鏡頭的發展也在2019年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華為P30 Pro首次配備了潛望鏡鏡頭設計后來很多國內外廠商包括小米,三星,榮耀,vivo等推出配備潛望鏡鏡頭的手機
傳感器在傳統相機時代,傳感器是除了像素之外第二重要的領域手機攝影也沒能逃過這一劫
一般來說,傳感器尺寸越大,在暗光環境下拍出的照片越純凈,虛化效果也越好蘋果2011年發布的iPhone 4的傳感器尺寸約為1/3.2英寸,到2021年,所有品牌的旗艦機基本都配備了1英寸大底傳感器芯片
手機攝影在純凈和虛化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手機用的1寸傳感器已經基本觸及天花板,廠商在傳感器尺寸方面開始停止堆料
算法手機的數量不可能繼續增加,傳感器的尺寸也不可能無限增大要提高手機的拍照性能,我們需要找到其他的方法廠商把目光投向了軟件,希望通過軟件算法進一步提高拍照的效果
谷歌的Pixel系列手機對相機算法影響深遠,實現了軟件算法彌補硬件的不足華為推出了XD Optics計算光學技術,OPPO,vivo,小米等主流廠商也推出了自己的算法計算攝影的時代還在到來
聯名早在2016年,華為就開始了與徠卡的合資,當年發布的華為P9系列就搭載了徠卡雙攝像頭此后,國內其他廠商也開始跟進通過數碼博主DTCHAT制作的歷史圖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從2020年vivo聯手蔡司推出X60系列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一家廠商開始與相機廠商合作
到2021年,一加開始與哈蘇相機合作,推出了一加9系列今年OPPO的Find X5系列首款機型加入了哈蘇濾鏡今年7月上市的小米12S Ultra和徠卡的聯名是一大賣點
另外,今年我們把目光轉向了定制ISP:OPPO推出OPPO Find X5 Pro自帶Mariana X芯片,Vivo推出vivo X80 Pro內置vivo v1+自研ISP...誰先找到新的差異化,誰就先走出困境
還是黑科技。
在專業術語前加上形容詞高大上一直是手機廠商在宣傳時的最愛選擇,比如真全面屏,超廣角...華為這次也不能免俗,超輕可變攝像頭顯然聽起來比可變光圈攝像頭黑多了。
當然,相比之前諾基亞,三星的兩三個可變光圈,華為這次不僅提供了10個可變光圈,還第一次把專業相機才有的復雜機械結構放進了一個小小的手機鏡頭里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創造
而且可變光圈帶來的手機成像可能的提升也是一目了然:比如可以實現更大的景深效果,改善相位差,降低暗角,一定程度上提升畫質,更自主的控制快門速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論上更好的畫質也為手機拍照算法提供了更好的原材料,使算法更加智能,進而有助于手機畫質的提升
但是,如前所述,手機畫質的提升不僅僅取決于鏡頭,還需要傳感器,芯片等硬件的配合如果綜合考慮,不存在一個既必要又必須的最優解,而是一個需要合理權衡的實際問題所以市場難免有噱頭大于現實的疑問,最終的評價也要看實際效果
艾瑞曾在《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手機白皮書》中透露,在中國消費者最關心的因素中,拍占了近三成,遠高于處理器,外觀,屏幕,快充等傳統廣告賣點由此看來,在目前手機其他硬件層面短時間內很難出現突破的情況下,相機層面的投入似乎是最劃算的賣點
對于消費者來說,手機拍照技術上的每一次滾入嘗試,即使不值得全部買單,也不妨礙他們的關注。
參考
新周刊《手機攝影進化史》
范兒手機攝影史:從入門到專業,從專業到好玩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