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A片线上/亚洲无人区电影完整版小视频/妻孝(改编版+续)/欧美涩涩

   中國金融網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首頁
國內資訊社會財經科技教育時尚娛樂房產家居汽車母嬰健康商業區塊鏈生活企業傳媒區域經濟旅游體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國內資訊 > 正文
雷軍新書披露小米造車內幕:我們先確保做一款好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
2022-08-20 04:28      來源:中國金融網      編輯:馮亭      閱讀量:6633   會員投稿

2022年8月19日,小米集團發布2022年第二季度業績公告。在報告期內,小米集團總收入人民幣702億元,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21億元,其中包含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為人民幣6.11億元。

8月11日,小米首次公布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進展,同時披露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組建超過 500 人的研發精英團隊,并制定了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布局戰略。剛剛出版的雷軍首部商業思考著作《小米創業思考》,更是披露了小米造車業務的諸多信息。

雷軍在書中稱,對小米而言,造車是大勢所趨,別無選擇。造車也是小米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從 2021 年 1 月 15 日開始,經過 75 天 85 場業內拜訪溝通、與 200 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 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才做出這個決定。他更是將造車稱為“人生中最后一個重大創業項目”。

具體到汽車業務,雷軍跟團隊說,“首先,我們是一個剛剛上路的新人,憑什么第一款產品就要做全面而徹底的顛覆?我們能不能先確保做一款好車,一款能夠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在確保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其次,我們要想明白我們為誰而造車。能不能先從我們最熟悉也最具市場容量的群體做起,兼顧集團整體業務的步調。”

《小米創業思考》由雷軍口述,徐潔云整理,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 8 月 1 日出版。這是一本以“方法論輔以案例實踐”的創業與管理工具書,也是迄今最新、最完整的小米方法論總結。

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表示,這本書里充滿誠意滿滿的思考分享,不僅僅是小米創業精神的詮釋,也可以讓任何一家創業公司獲得力量和現實借鑒。資深媒體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也認為,《小米創業思考》是一部值得企業界和管理學界重視的有價值的著作。

以下為《小米創業思考》中關于小米汽車業務的內容節選。

2010-2020年,小米前10年的所有主干業務戰略在公司創辦之前都已經在規劃之中。而新10年中,第一個全新的重大業務拓展,就是2021年3月宣布造車。

這是小米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是公司管理層反復論證、慎重決策的結果。小米成立一家全資的智能電動汽車子公司,預計10年內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我本人再次親自帶隊,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CEO。同時,我也向米粉、公眾表達了我的想法,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個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1.戰略思考的終局意識

在造車項目的調研過程中,我的出發點不是論證造車的必要性,而是努力在找不造車的理由。

事實上,在過去的若干年間,公司內外都有過關于小米要不要造車的議論,但一直沒有形成正式的討論。為什么過去不討論造車?我的考量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第一,我始終關注公司業務的專注性,小米現有業務有著巨大的體量,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而汽車業務體量也特別巨大,我們一定要避免貪多嚼不爛;第二,從2015年開始,小米的核心主業手機業務經歷低谷,幾年間都在全力補課,無暇分心考慮造車。到了2021年年初,隨著國內外各種環境和小米自身業務發展格局的變化,造車第一次成為小米管理層必須嚴肅對待的話題。

汽車,造還是不造?這是個問題。機會和風險并舉,如何抉擇?面臨重大戰略思考時,我們不能陷入碎片化的局部信息,而是要有終局意識,以宏觀終局判斷來反推我們的策略和選擇。關于造車,我們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終局推論。

第一層,對公司業務終局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必須看到幾個客觀事實:第一,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存量競爭階段;第二,車是最大的個人消費品,智能汽車就是當下最大的風口;第三,智能汽車是智能生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與個人移動設備和居家環境一起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場景。

此外,一個非常清晰的現實也在警醒我們,消費電子領域幾乎所有的巨頭都已紛紛下場布局,如果我們不做汽車,未來小米會不會淪為一個失去了成長空間的“傳統公司”?

所以,對小米而言,造車是大勢所趨,別無選擇。

第二層,智能電動汽車的行業終局是什么?

最根本的判斷是,產品的形態屬性的終局是什么?經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電動時代,汽車的制造門檻已經大幅降低,3萬個零組件高度模組化,過去10年間動力電池成本下降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電動汽車的本質已經是“消費電子”產品,“軟件定義汽車”將是競爭的制高點,同時電動汽車也會變成“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未來的收入將由硬件、軟件和各類汽車服務組成。我們認為進入智能電動時代,汽車工業的內核將從“機械工業”向“信息工業”和“消費電子”轉變。

這個結論,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這個行業的終局是什么?

如果智能電動汽車“消費電子化”,那么就必然會遵從消費電子行業的規律,當15~20年后行業進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必將手握80%以上的份額。也就是說,只有最終進入全球行業前5,做到年出貨1000萬臺以上才有意義。這將是極其殘酷的競爭。

第三層,戰略決策的根本檢驗依據是什么?

小米造車未來有沒有機會贏得5張“終極船票”中的一張?這是個靈魂考問,我們一直在痛苦地思考。一位叫吳向宇的米粉的話,對我的最終決策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他說:“你們敢造,我就必買。”

也正因如此,我決定,不想太多,不再糾結,眼下只關心為米粉造出一輛好車來。小米在國內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忠實粉絲和用戶,他們當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給我們一個機會,小米汽車就可以獲得一個夢幻般的開局。

所以,當你做關鍵決策時,最基本的推演依據就是,這個決策是否符合用戶的期待,是否能贏得他們的支持。

基于以上三個終局考量,我和我的同事們堅定了造車的信心。

關于造車,相比特斯拉,我們晚了十多年,相比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造車新勢力,我們也晚了五六年。現在入行晚嗎?我認為并不晚,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電動汽車才剛剛起步,我們還有充足的機會。同時,我們還有非常顯著的獨特優勢:

(1)智能電動汽車徹底改變了汽車業的商業模式,小米對基于硬件的互聯網服務模式理解極為深刻。

(2)小米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在互聯網業內對制造業的理解無人能敵。

(3)小米擁有業內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

(4)小米有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可以復用。

(5)小米有強大的品牌積累的厚實的用戶基礎,有全球米粉的信賴和支持。

(6)小米有充足的超1000億元現金儲備,可以心無旁騖地大膽投入。

這一系列推演也指出了另一個關鍵決策的答案:我們必須把小米汽車放在小米集團架構內。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全集團生態統一、心態統一,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才能保障小米汽車融入小米的高效模型和文化氛圍。同時,這也決定了小米汽車創立之初要拒絕外部高額估值的誘惑,完全由小米集團獨資培育,以純粹的心態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

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經過75天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我們終于迎來了小米史上最重大的決定: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小米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這個全新的征程。

2.大公司做新項目的“三個大坑”

2021年3月30日,公告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之后,我們馬上開始了緊張有序的籌備工作。

截至2021年年底,我們已經投入數十億元資金,組建起超過1200人的團隊。汽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我們的團隊組建、文化融合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我們從汽車技術制造領域迅速引進了大量杰出的專業人才,招募組建起一支具有全球化背景的精干設計團隊,同時從集團內部抽調精兵強將,收購業內先進團隊,加上小米原有的深厚積累,迅速擁有了業內一流的自動駕駛技術實力。截至目前,整體進展超過預期。

來自五湖四海的團隊在同一個目標下走到一起,在小米方法論的指導下,大家馬上開始了如火如荼的討論推演,迅速碰撞出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2021年年底,當我收到汽車各團隊提交的產品定義、技術選型、供應鏈計劃、團隊擴張方案時,一方面看到了團隊野心勃勃的旺盛士氣,另一方面也隱隱覺得步子跨得有點太大。

于是,我把核心團隊約到一起,進行了近一個月的高強度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話題成了參會同事的討論風暴眼:我們到底要用什么心態來造車?是用500強公司做新業務的心態,還是一個小團隊從零開始創業的心態?由這個話題又延伸出一個新的話題:為什么過去大公司做新業務,失敗的概率會那么高?比如有知名的消費電子公司、房地產公司造車失敗,還有著名的軟件公司、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失敗。這樣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相比創業團隊,大公司無論是財力還是資源等各方面都要強大得多,為什么成功概率沒有明顯增加呢?

經過反復討論,我們總結出了大公司做新業務的三個大坑:認知錯位、慣性思維、偶像包袱。

認知錯位就是錯誤地預估了行業復雜度和自己的能力。比如,很多大公司的業務主管往往對自身和所屬團隊估計過高,沒有意識到很多成績實際上是由所在平臺長期積累而成。又比如,經歷過成功的大公司團隊往往會低估新業務的行業復雜程度,先入為主地過高估計團隊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認知錯誤最大的危險之處,就是會導致對新領域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險境地,嚴重延誤有效推進速度。

一旦出現認知錯誤,必然會導致慣性思維,會把原先的行業經驗、行為習慣不假思索、刻舟求劍似的照搬到新業務中來。比如,習慣了大團隊、大預算,就會本能地在業務初期脫離實際地鋪張浪費;習慣了在供應商面前的甲方姿態,在新業務中就缺乏足夠的主動開拓動力。慣性思維一旦發生,危害極大,輕則效率低下,重則方向錯誤。

而“偶像包袱”則是一方面面對合作伙伴時低不下頭,俯不下身,無法用謙遜的心態向同行學習,另一方面總想著第一款產品就要驚天動地,全面勝出。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傲慢,也是一種虛榮,更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速勝論幼稚病。

如何避免這三個大坑?我們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時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同時,始終堅持創業團隊心態,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甚至保持對生存的恐懼。借用劉慈欣在《三體》中的精彩論述,就是“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具體到小米的汽車業務中,我跟團隊說,首先,我們是一個剛剛上路的新人,憑什么第一款產品就要做全面而徹底的顛覆?我們能不能先確保做一款好車,一款能夠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在確保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其次,我們要想明白我們為誰而造車。能不能先從我們最熟悉也最具市場容量的群體做起,兼顧集團整體業務的步調。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再次踏入全新的領域,必然面臨諸多挑戰。汽車行業復雜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長、容錯率之低,都需要小米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踏實、敬畏之心來面對。況且,目前業內的主流選手比我們早出發至少6年,作為一個后來者,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保持敬畏,全力追趕,才能勝出。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上一篇: 申通快遞:7月實現快遞服務業務收入28.87億元同比增長63.74%
下一篇:最后一頁
 
     欄目排行
  1. 申通快遞:7月實現快遞服務業務收入28.
  2. 英偉達云游戲平臺GeForceNOW再升
  3. 太鋼不銹:2022年半年度凈利潤約20.
  4. 賽睿推出寒冰新星專業版無線款耳機:支持主
  5. 多地發放新一輪消費券!涉及汽車、家電、餐
  6. 大眾ID.Buzz電動汽車訂單量超1萬臺
  7. 思進智能:公司募投項目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已
  8. 政信投資集團到訪信陽市浉河區,共謀加速城
  9. RedmiK50至尊版「狂暴調校」全量推
  10. 上海家化上半年營收37.15億元調整業績
     欄目推薦
二手房“帶押過戶”啟動滿月 成功嘗鮮者寥寥無幾二手房“帶押過戶”啟動滿月 成功嘗鮮者寥寥無幾
2022年營收78.61億,湯臣倍健迎來VDS行業新2022年營收78.61億,湯臣倍健迎來VDS行業新周期
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兼顧產業發展和配套服務打造員工理想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兼顧產業發展和配套服務打造員工理想生活藍本
迪麗熱巴穿軍綠色也好美!和吳磊同框絲毫沒有年齡迪麗熱巴穿軍綠色也好美!和吳磊同框絲毫沒有年齡
綠色塞罕壩 不朽的奇跡綠色塞罕壩 不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