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將在浙江省青田縣舉行根據消息顯示,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今年是該倡議20周年近20年來,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中國的總數達到18項,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那么,世界上有哪些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它們是如何被認定的,有哪些門檻,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什么作用日前,這些問題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得到了解答
鄉愁讓青田的米和魚遍布世界。
浙江青田是世界第一批,也是中國第一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它位于浙江南部的山區面對九山半水半田的地理條件,青田先民創造了有1300多年歷史的稻魚生態系統
發布會上,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委書記林霞在提到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時,談了三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以匠人之心,深耕農漁業沃土林霞說,當地政府已編制了兩輪稻魚共生體系保護發展十年規劃,出臺了稻魚共生保護辦法,探索建立了四梁八柱作為農業遺產保護試點在重視祖先農耕文化延續的同時,建立了農田種質資源保存點,創新引領傳承保護,實現了稻魚共生環境的精準質量控制,讓千年農業遺產綻放出鮮活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林霞表示,當地還細化總結了稻魚共作的技術標準,制定了種糧綜合直補,生態補貼等惠農政策,創造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青田模式。
第三,我們致力于講述中國農業遺產的故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還創建了一個主題公園我們每年都舉辦‘稻魚’文化節,青田魚燈舞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展出和表演林霞提到,青田是僑鄉,57萬人中有33萬是海外華人,分布在全球128個國家青田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開展農產品出口貿易國檢改革試點,依托青田境外2萬多家中餐館,將青田的大米,魚,魚干端上海外餐桌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也補充道,通過傳承來深愛農耕情結,也是青田稻魚生態系統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海外華人提起青田,提起青田的米和魚,都很興奮青田的米和魚都去了羅馬和馬德里,都融進了幾代人凝聚的情結隋鵬飛說,農耕的傳承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
采用五個標準和三個程序。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的另一次增加發生在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通知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體系,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游牧體系,河北歙縣旱作石巖梯田體系獲得認可至此,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從15處增加到18處,居世界首位
那么,要符合什么標準和程序才能被認定為重要的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呢。
在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指出,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及其環境長期協調演化,動態適應而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簡單地說,這是一個獨特而優秀的傳統農業生態系統."
入選遺產至少需要五個標準包括糧食和生計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性,獨特的農業知識體系和適應性技術,獨特的農業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水土資源管理體系
在保障糧食和民生安全方面,隋鵬飛特別提到,目前中國認定的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全部與民生相關,其中4項與水稻直接相關他還談到了農業知識體系和技術對農業遺產的重要性如果你有初步的感覺,那是祖上傳下來的看似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卻滋生了獨特的技術體系魚在青田,稻在青田,系統有獨特的技術品種和生物多樣性支撐
談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水土資源管理體系,隋鵬飛列舉了哈尼梯田,興化多田,浙江桑吉魚塘他還指出,入選的遺產應具有相對悠久的歷史,并明確承諾未來的保護措施也就是說,沒有歷史的基礎,它就不會在當今重要的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中枝繁葉茂
此外,鑒定還有三大程序首先,我國應該入選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第二步,要從國家名錄中選擇一部分,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名錄在儲備名單的基礎上,我們將綜合評估后選擇提交給糧農組織的申請名單隋鵬飛說,這個過程經歷了五關六將,所以每個國家被認可后都會相當興奮
和振興農村產業有異曲同工之妙。
隋鵬飛說,回顧過去十年,作為世界上農業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在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方面,強調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加強保護監測,建立了完整的監測體系,也完善了保護制度他特別提到,2015年,中國出臺了全球首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特別辦法可以說,我們國家最早系統地開展了保護農耕文明,農業文化遺產,摸清家底的工作
我國非常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那么這些農業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隋鵬飛說,鄉村振興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最大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以農村居民為主體傳承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需要城鄉居民,農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體還是我們的農民和城鄉居民,這是最大的載體
相關產業在我們的土地上生存了幾千年,養育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這個產業和我們今天鄉村振興仍然需要振興的產業是一樣的嚴鵬飛說
我們必須研究和學習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建立這個行業的,它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影響我們會更加珍惜,讓這個行業繁榮起來隋鵬飛說,沒有適合現代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的組織體系和治理體系,鄉村就難以振興農業文化遺產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