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聚中國年:傳統文化大餐飄出濃濃年味兒
年畫燈光秀,國風慢直播,云上趕大集,年夜飯大比拼從1月19日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統籌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央廣中國鄉村之聲,及央視頻田園頻道,云聽田園頻道,央視三農融媒體矩陣號,首次推出三農主題新春季融媒體品牌行動鄉聚中國年,用濃濃鄉味兒增添年味兒,用傳統文化大餐迎新春賀新年鄉聚中國年行動在線上線下引發廣泛關注,尤其對年俗等傳統文化的呈現,凸顯了中國味道,撫慰了中華兒女,滋養了中華民族,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年畫守護千年文明
《山海經》里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講述了兩個看管怪物的神仙,神荼和郁壘的故事這兩位神仙住在度朔山上因此,神荼和郁壘就成了最早的門神鄉聚中國年之七集系列紀錄片《年畫·畫年》開篇,年畫研究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鶴林將中國年畫歷史娓娓道來他介紹了神荼,郁壘,公雞,桃木,老虎等門神的最初品種,講述了秦瓊,敬德,關羽,張飛等各個朝代的英雄豪杰,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抗戰英雄等伴隨著歷史演進逐漸進入門神行列的歷史在他講述的同時,舞蹈演員通過表演讓門神活起來,節奏輕松活潑,內容鮮活有趣,再加上年畫作坊里非遺傳承人勾,刻,印,繪的全過程講解,為觀眾帶來生動一課,展現了古老藝術的雋永魅力
年畫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載體,是中國春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為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年畫承載著老百姓新年的美好愿望,傳承了中華民族千年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民對理想,智慧與高尚道德的追求與向往,使中華文化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春節前后,選取年畫題材,通過廣泛調研,走訪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和文創設計師,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年畫背后的故事與守護文化的內涵,講述現代人如何研究與傳承年畫,如何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藝術化呈現,如何推動年畫在各類潮牌中的運用,如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創新利用中延續中華文脈,這無疑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紀錄片中不同視角的呈現,既為新時代年輕人認識年畫,擴充視野等提供了豐富素材,又引導著全社會向上向善向美,增強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年畫的傳承本質上反映的是對千年文明的守護鄉聚中國年之年畫·國風夜慢直播,通過傳統年畫與現代燈光秀的碰撞,上演了一出國潮視覺盛宴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七,上海,廣州,成都,南京,西安,重慶,杭州,衡陽八大城市的地標建筑,共同用年畫點亮燈火里的中國,并通過直播讓億萬觀眾享受著年畫視覺盛宴,此舉收獲了年輕人的廣泛好評
美食激活味覺記憶
糖畫,花饃,年糕,驢打滾,餃子,青團,水煎包,佛跳墻每到過年,各地的人們會自然地想起那些與年味兒有關的美食記憶,看到美食年貨,關于過年的兒時畫面也會涌上心頭鄉聚中國年之《新春趕大集》《美食迎新春》等節目可謂是舌尖上的中國年,通過挖掘春節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層基因激活觀眾的味覺記憶,讓觀眾直觀感受年味兒
春節到來之際,《中國三農報道》將鏡頭對準天南海北的特色大集,帶領觀眾新春趕大集,近距離體驗人間煙火氣,感受新年喜慶氛圍各地大集上,除了戲曲演出,寫春聯等熱鬧場景,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飄香的特色美食江西南昌的糍粑,山東青島的花饃,遼寧沈陽的豆包,甘肅通渭的粉條,讓人隔著屏幕嗅到記憶中的新春味道而《美食迎新春》《誰知盤中餐》《小菜一碟》等欄目則用更大篇幅聚焦某一種傳統美食,或溯源,或解析,或在對比中挖掘其文化內涵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千年歷史歲月的沉淀,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飲食文化已經超過了美食本身,使其更具文化意蘊其中既體現了人們對美食內在品質的精益求精,又展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既充當了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又處處承載著中國禮儀之邦的千年文明,呈現的不僅僅是味覺盛宴,更是精神的享受從小年開始,鄉聚中國年的系列節目越發精彩,各地美食一覽無余,節目呈現的傳統美食激活的不只是人們的味覺記憶,更是淡淡的鄉愁
民俗點燃節日熱情
舞獅可以有多厲害舞獅的配合能有多默契這真的是臺下十年功在虎年新春到來之際,關于舞獅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廣大網友在關注傳統民俗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熱鬧,而是通過短視頻等探秘式觀看舞獅少年臺下的訓練過程,直呼這是輕功嗎中國傳統文化YYDS與此同時,各地為迎新春組織的舞虎表演等也受到了更多關注如今,伴隨著短視頻等信息化手段的廣泛應用,大家對傳統文化關注度大幅提高
走近民俗及民間技藝,了解背后的訓練故事及文化內涵,自然會為之感動,為之心動早在2020年春節,央視推出的紀錄片《社火中國年》,就曾聚焦陜西米脂,遼寧海城,浙江安吉,廣東沙灣,山西長治,黑龍江杜爾伯特,浙江縉云等地,展現秧歌,舞龍,高蹺,背棍,花燈,婺劇等民間文化活動,深入挖掘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重點展現新時代新農村的新面貌,很快點燃了老百姓的節日熱情,也讓人在熱鬧中對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
社火中國年相關紀錄片在鄉聚中國年系列節目中穿插播出,依然熱鬧不減,感動不減,年味兒不減1月24日播出的山西長治振興村的春節社火嘉年華,聚焦背棍這項民俗技藝振興村組織年輕人向老藝人學習,老藝人從道具到化裝,從上截綁扎到下截銜接,從歷史故事到藝術特色,詳細講解,為培養新人不遺余力,為原汁原味地傳承技藝留下寶貴史料
傳統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發展的源頭,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熱鬧中國年,民俗和民間技藝必不可少民間技藝的不斷傳承,為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障,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它們承載著中華文明,更記錄著時代記憶,通過鄉聚中國年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為全國人民端上傳統文化大餐,增添年味兒,留下年味兒,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美好心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不能忘掉傳統,崇洋媚外,在全球化中迷失自己,而應找到自己民族的根。松居直曾對我說過,中國文化有力量。我們要梳理,認識這種力量,把它融入作品;我們要用好的作品感動受眾,要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作品時,從心底里覺得它確實不錯,既能體現中國人的思想,又不是說教。這需要大量積累,也需要有人引導,才能找到很好的契合點。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