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在整理自己的送餐車。
:很難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整體描述記者眼前的這個男人。
1991年出生的張亮是黑龍江省綏化市人,在天津已工作,生活了9年這9年里,他賣過房,端過盤子,現在是一名外賣騎手
張亮的童年并不幸福,從眼神中能夠看出那段經歷是暗灰色的。
或許是因為經歷過童年的陰影,才讓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小家庭,2021年末,他當上了爸爸每當提起兒子,他的目光里總會閃爍著父愛的光芒,這個光芒是暖色的
東北漢子,骨子里帶著耿直的基因,張亮說起話來帶勁兒,送餐途中每當看到別人遇困,他總能挺身而出,搭一把手此時,剛強爽快的張亮,眼神中又透著俠義的紅色氣質
黝黑的面龐下,張亮看上去有些桀驁不馴,但遇到刁難的客戶,他不得不收起鋒芒年紀輕輕時就出來打工,摸爬滾打這些年,他體驗了人情冷暖,青春的棱角已磨平,他會用最爺們兒的方式化解心中的不悅——很少抱怨,脾氣壓不住時就找個沒人的角落喝瓶啤酒,甚至掉下眼淚而哭過之后,又繼續前行
又到歲末年關,張亮想家了探望患有抑郁癥常年住院的母親,再有給父親上墳,這是促使張亮回老家的理由但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反撲,回家這件事反而變得不那么糾結了本期視點欄目,就來講述這位外賣騎手,一個男人的故事
一路送餐一路行善
在京劇臉譜里,通常用紅色表現忠勇俠義,這種紅色在張亮的眼神中是能夠看得到的。我小哥透露,他家里有三棟樓收房租,他媽媽經常跟他說不用工作,有的整天閑著,但他覺得就算有錢也要努力,想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就拿送餐途中救助受傷大媽這件事來說,小伙子就夠仗義!
傍晚時分,總是外賣騎手一天里最忙的時間段去年初春的一天,張亮如往常一樣忙碌他取上奶茶,放在后備箱里,腳下像是長了眼睛,精準地踢上腳蹬,搶抓時間向著客戶家的方向奔去外賣騎手們深諳時間就是金錢這一職業規則
故事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但大媽卻沒有忘記這位救她的外賣騎手在事發20多天后,大媽找到了海河傳媒中心的記者,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找到這位好心的外賣騎手經過記者的多方努力,警方提供了當時的事發影像,又通過幾家外賣平臺多方尋找,這位送餐途中救助大媽的外賣騎手才終于找到了
一時間,張亮在送餐途中救大媽的故事在公司內部傳開了,公司特意頒發給他仁愛正直,模范騎手的錦旗和獎狀手捧著獎狀,望著錦旗,小伙子笑得是那般燦爛
這時,就會出現一個選擇,失主如果用現金向拾金不昧的張亮表達感謝,他該不該收張亮再三推讓下最終收下了200元這200元有兩層內涵,既有感謝也有補償,畢竟外賣騎手沒有底薪,他們所有的收入都要靠時間去換取在等候失主的過程中,張亮確實耽誤了好幾筆訂單
當社會還在為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問題進行討論時,張亮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明確的答復——遇到困難者,一定要扶我就是一個lsquo,窮小子rsquo,,一個外賣員,也沒啥值得訛的大不了你跟我走,跟我住,我吃啥,你吃啥張亮說,再說,我總要相信人心向善訛人的人畢竟是少數,不能只放大它,而忽略了人性中的溫暖
用腳步撐起溫馨小家
溫暖!對于張亮而言,2021年就是溫暖的,這一年他當上了爸爸如今孩子已3個月大了,按照天津人的習俗,即將迎來百歲伴隨著孩子的降生,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身上多了一份責任,雖然我只是個外賣騎手,沒啥大本事,但我要給我兒子創造幸福的生活張亮每當說起小家伙,總會嘴角上揚,眼神里閃爍出光芒,那種光芒也是溫暖的
張亮打開手機給記者看,自從孩子降生以來,他就暫時把送外賣這份工作放下了,標注送單量的柱形圖都為零,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沒有任何收入了這幾個月他安心地陪在妻兒的身邊,盡一位丈夫,一位父親的責任
說起自己的老婆,張亮很感慨夫妻二人離開家鄉,在外地相依相伴,為生活不停地打拼別人娶媳婦都得準備像樣的嫁妝彩禮,我的家庭條件擺在這里,老婆也沒找我要你說我是不是得對人家更好張亮像是在問記者,更像是在捫心自問,家里沒人照顧老婆和孩子,我這幾個月干脆就不跑外賣了,專心陪護雖然沒賺錢,但至少有我在,他們娘兒倆就能安心
責任,照顧老婆和孩子是責任,賺錢養家是更大的責任張亮太清楚這一點了眼看著孩子即將迎來百歲,張亮重新披上戰袍,騎上電動車,回歸老本行,用車輪換來孩子的奶粉錢,用腳步撐起這個溫馨的小家庭
2013年時,張亮游歷過多個城市后,最終留在了天津他在牛奶廠打過工,那時過著晝夜顛倒的作息,后來又到中介機構賣過房,每天帶著客戶看房選房,接下來,又在餐館端了三年的盤子,當他發現外賣行業有錢賺時,便投入到這一行當3年前,外賣行業客單獎勵高,一個月收入1.5萬余元,張亮著實享受過一段滋潤的日子,但近一年,平臺對于外賣騎手的考核標準提升了,相應的補貼也銳減,每個月收入維持在6000元上下,特別是遇到的客戶形形色色,一天跑下來總會遇到幾位不理解外賣小哥的客戶
就說雨雪天氣,正是外賣訂單的高峰時段,路面濕滑,走路都可能摔倒,但外賣騎手卻要搶時間,唯恐客戶投訴畢竟投訴直接關系著自己的收入,摸爬滾打一路送餐,到頭來再遇投訴,扣掉罰款,得不償失這時,張亮就會再三跟客戶解釋,甚至有些低三下四地拜托對方給個好評
平臺管理嚴格,一些商戶不配合,再加上客戶要求高,幾方夾擊下,最為難的就是我們了張亮說依他的脾氣,如果遇到刁難的客戶,絕對不慣著,但這種憤怒只能走心,不敢流露出來,還要滿臉賠笑,再三解釋一段時間下來,他的內心就會失衡,抱怨,委屈如潮水般奔襲而來
男人的委屈如何排解小小的委屈發到騎手群里,大家一說一笑,就可化解,遇到難以釋懷的壓抑,他不會向太太傾訴,只會一個人找個沒人的角落,舉起一瓶啤酒一飲而盡隨之而來的有可能是淚水,一段段委屈如過電影般在內心上演,越想越委屈,但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哭過了也就發泄透徹了,擦擦眼淚,騎上電動車,再接幾張夜宵單,把這些天虧損的補回來,也算是給太太,給這個家一個交代
待到春暖花開時再回家
張亮有兩個家,一個家在1100公里外的黑龍江綏化,那里唯一值得他惦記的人就是母親,當然還有已經離開人世的父親,除了父母,那個家已離他漸行漸遠,另一個家則在天津,有太太,孩子,雖然僅僅是一間不大的出租房,但這里有溫暖,特別是小家伙的到來,也為這個家增添了不少的歡笑。六年前他出去吃外賣,一直堅持到現在。。
榮升奶爸的張亮,望著自己的兒子,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段經歷是灰蒙蒙的,難以散去
張亮說,自己的童年像是一部悲劇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自從父親離開后,這個家就變得不那么溫馨了家里有四個孩子,經濟條件難以支撐起這個家,于是他就像被拐賣了一樣到了河北省當他意識到時,便想方設法要離開那里2002年冬天,在好人的幫助下,他開始了大逃離,那一年他11歲顛沛流離的童年,使張亮沒讀過幾年書歷經兩年輾轉到家,他就到了小學畢業的年齡,再也沒有繼續讀書,而開始種地看看張亮的手掌,每一個指甲都超出常人大小,這是年幼就干農活給他留下的烙印
自從來到天津,9年里,張亮從沒有回家過年,唯一值得他惦記的人就是自己的媽媽媽媽患有抑郁癥,常年住在醫院里為了給媽媽換個環境,張亮曾把她接到天津生活了一段時間,但母親還是無法適應,不得不回到綏化的醫院
9年里,張亮每逢清明節都會回家祭掃,跪在爸爸的墓地前,匯報這一年的成長得失之后,就會立即返回天津,幾乎不在老家停留他不想聽到鄰里間嫌貧愛富的議論,更不愿被親戚們指指點點
春節不回家,清明趕回家,這似乎成了張亮的習慣,但每到年終歲末時,仍舊會從內心泛起波瀾,在回家與不回家之間猶豫明知道不回家過年已成習慣,但也要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張亮說,媽媽還在住院,醫院是封閉式管理,疫情尚未結束前是無法前去探望的,那回家還有什么意義嗎再有,目前天津的疫情形勢比較緊張,留在天津過年是最好的選擇有了這些理由做支撐,張亮這次不再糾結了
趕到清明時,春暖花開了我再回家趁這個機會多賺點兒錢,回家跟我爹匯報時,也不那么寒磣了張亮笑了,眼里卻含著淚花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