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理并重,統籌協調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促進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讓我們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燒餅田’變成了連片田,泵站,水渠一應俱全,農機敞開跑,旱澇不發愁江西省上高縣新華村村民徐冬春細數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耕地質量高了,600多畝水稻實現全程機械化,每畝成本減少200多元,望天田變成了高產田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高標準農田托穩了種糧農民的信心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完善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肥沃的土壤,優良的生態,成了農田防澇抗旱,高產穩產的保障,有利于先進農機農藝的推廣使用,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2021年各地壓實責任,加大投入,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數據顯示,項目區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可以說,高標準農田穩定了農民種糧收益,為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耕地質量關系國家飯碗,也關系農民的腰包,高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須臾不可放松當前,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一步,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把提升建設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足繡花功,補上短板弱項,建好護好飯碗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提檔升級,讓生產條件更優應瞄準農民最期盼的問題,在繼續完善路網,水網,電網,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促進新要素新技術集聚,在配套節水灌溉,恢復地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等方面多下功夫,讓節水,節肥,節藥逐漸成為標配,打造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要注意的是,各地農村資源稟賦不同,從東北平原到華北糧倉再到魚米之鄉,應因地制宜,把建設高標準農田與改善東北黑土地,推動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等問題相結合,促進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
完善管護機制,讓高標準農田有人管,能管好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要在工程維護,人員配備,資金籌措上建立長效機制應建立上下貫通,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探索田長制,網格員等制度,打通管護最后一公里,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主體等各方積極性,實施種田與管田結合
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理并重,統籌協調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促進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讓我們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對于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完善農田設施管護制度,還要將其列為永久基本農田并實施專項保護。”郭永田介紹,很多地方都出臺了管理辦法,明確了相關政策要求。農業部指示地方政府探索管理和保護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籌集管護資金,如政府補足一點,經營主體拿一點,水價,電價改革提高一點。有的地方實行經營主體自我管理模式,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實行委托專門機構管理模式,有的地方采取工程設施購買保險的方式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