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有人在網上發帖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下面一條回復霸氣十足: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空間站!
如今,這個夢想實現了日前,伴隨著天和核心艙發射,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組建階段按照計劃,2021年至2022年,我國會通過11次航天發射完成空間站建設,包括4次貨運飛船,4次載人飛船發射,以及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發射
中國空間站的基本構型為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每個艙段規模20噸級,整體呈T字構型說到這兒,也許你會產生疑問:科幻電影里的宇宙飛船看起來奇形怪狀,為啥中國空間站要設計成T字構型呢我國的空間站采用運載火箭發射各艙段入軌,上天后交會對接的建設方式,整體構型仍然要在‘以節點艙為球心的輻射狀’構型上做文章因此,我們沒有走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的老路,而是設計成獨特的T字構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這樣解釋
與國際空間站相比,中國空間站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具有中國特色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眼中,中國空間站夠用,好用而且安全,載荷支持效率高,可提供多種標準接口,有望取得可觀的工程應用效益尤其是配備了大小兩根機械臂,均有7個自由度,可獨立和組合使用,最大作業半徑達15米,具有負載25噸的抓取能力和厘米級的高精度操作能力,在航天員的協同下可完成艙外載荷的安裝,更換等復雜操作,還能把航天員送到想去的地方,完全達到世界第三代空間機械臂的水平
當然,中國空間站的亮點遠不止于此就拿循環利用來說,為了減少天地往返運輸成本,核心艙采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航天員出汗和呼吸產生的水蒸氣可以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會回收凈化,重新作為生活用水使用
在太空開展科學實驗是中國空間站的主要使命根據消息顯示,神舟十三號任務將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有望獲得大量科研數據,產出高水平的科學成果,此外,航天員還會給青少年帶來精彩的天地授課內容,成為鼓勵學子們熱愛航天,參與探索,追求科學的實踐平臺
后續,我國將擇機發射大口徑,大視場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巡天——其視場角是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的300倍,如果在軌運行10年,可以對40%以上的天區進行觀測很多國際科學家對此非常感興趣,而我國也一直在努力推進巡天的開放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間站的建成還將為開展包括航天員聯合飛行在內的更廣泛國際合作提供精彩舞臺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這方面意愿相信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進入運營與應用階段后,大家會看到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飛行和科研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
顯然,中國空間站的時代已經來臨。有“神箭”美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我國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類型。從今年開始,將采用“一次發射,一次備份”,“滾動備份”的發射模式,這意味著“一年兩次發射”將成為未來的常態。。
《光明日報》
監制:張寧 廖慧
策劃:李方舟 李宜蒙
配音:張悅鑫
剪輯:董大正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