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5%。 我國老年人口規模未來還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十四五”,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生育高峰的大規模人口相繼跨入老年期,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從整個社會結構來看,老年人逐步在加寬金字塔的底盤。但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老年人在醫療、網購等生活場景中,運用數字化產品仍面臨很多困難,越來越多新技術的應用,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數字鴻溝”。 10月22日,工信部門、民政部門、國家衛健部門共同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增強智能產品適老化設計,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提升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能力,逐步縮小老年“數字鴻溝”。 然而,當下具備大屏幕、大字體、操作簡單等特點的“老年模式”成為許多網站和App 的標配,有力解決了老年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過程中遇到的基本難題,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實現適老化。 歸根結底,縮小老年“數字鴻溝”的關鍵還在與應用技術的無礙改造,產品應用流程的簡化,以及精準的需求匹配和有效的風險防控。 彌合“數字鴻溝”:技術的核心要義 技術的出現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給人類實現的意義所在。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巍分析,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目前仍面臨一些困難。面對這項長期工作和系統性工程,應把適老化工作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也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共同發力。 以科技驅動型金融機構馬上消費為例,其通過大量的科技投入,旨在通過科技自主研發讓老齡群體也能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為老年群體打造數字化生活貢獻力量。 其自主研發的聲紋活體識別與身份核驗系統,僅利用本能的說和聽就能通過智能設備幫助老齡群體彌合“數字鴻溝”,實現“數字化生活”,以聲紋識別為核心的智能語音技術,將在推進我國智能科技適老化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具體來看,馬上消費針對身份核驗系統,運用先進的身份核驗技術,包括聽覺環境感知,視覺環境感知,人臉活體檢測,人臉識別,聲紋活體檢測,聲紋識別,核驗決策引擎等,建立了全流程、安全、方便、可擴展的生物核驗中心。 在風險把控上,可以有效抵御多種攻擊手段,提升用戶體驗,解決身份核驗時是否是活人,是否是本人的問題,為行業提供,跨端、跨產品、跨公司的統一、舒適的全流程AI核驗引擎工具包,解決企業監管痛點、提供客戶優質服務。 值得贊譽的是,除了應用于自身體系外,其還將技術實現對外輸出,助力銀行利用科技改善老齡群體的服務體驗。 未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適老科技”的開發中來,比如針對老年人的遠程醫療服務系統、專門用于陪護老年人的情感機器人、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數字生活服務平臺等等。從純技術的角度看,已為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技術如何真正覆蓋服務老年群體依然亟待思考。 跨越“心理鴻溝”:金融與科技向善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提出過一個“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呼吁從“健康”和“生存質量”兩個方面入手,提升老年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三個維度來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質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老年人身體素質以及社會適應性不斷提升,但老年人的“心理鴻溝”一直是一道難跨越的坎兒。 根據《常態化時期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對網絡科技的恐懼心理中,“擔心受騙”位居首位,“擔心手機支付不安全”的占56.49%。 就像硬幣的兩個面,科技的進步的確讓老齡群體也能便捷地享受智能服務,但不可否認一種現象,就是部分平臺利用適老化契機,想方設法“收割”老年用戶,使老年人對智能化、線上化的產品和服務產生抵觸心理。 因此,實現適老化服務,不僅要彌合科技與老年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還要彌合老年群體的“心理鴻溝”。積極開展金融知識“進社區”“進養老院”“進老年大學”等活動,普及智能應用知識,增強老年人對智能技術的了解和信任,促進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 據了解,就在前不久馬上消費針對老年民眾金融知識欠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淡薄的現狀,組織人員前往重慶市渝北區大竹林街道老年活動中心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活動。參加活動的老年民眾們宣傳講解了防網絡電信詐騙、反洗錢、抵制非法集資、理性消費等金融知識,普及各種非法金融活動和網絡電信詐騙的識別方法,并宣傳了面對這些非法金融活動及網絡電信詐騙時如何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 數字技術的發展讓移動終端的操作變得更加簡單,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數字設備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但在聚焦適老化服務的同時,科技要向善,金融要向善。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