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2021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了。 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82.31萬億元,兩年平均增長5.2%,與一季度5.0%、上半年5.3%相比大體穩定;一、二、三季度環比分別增長0.2%、1.2%、0.2%。  對于當前的經濟情況的解讀,正如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所言: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疫情和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國內階段性結構性周期性因素交織,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供給約束顯現,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 而近兩周,全國遍地開花的新一輪“德爾塔”疫情,很可能讓本來就不景氣的四季度經濟雪上加霜。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抗疫和發展上做到“科學統籌”。本輪“德爾塔”疫情的傳染性之強,給全國人民都上了一課。在秋冬季疫情卷土重來之際,我們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穩定生產生活市場、相關形勢研判方面都需要加強。 而對于今年受傷害嚴重的企業,我們也在全力做好穩價惠企的工作。對于“碳達峰碳中和”推進中錯誤的“一刀切”減碳行為,予以糾正,確保冬季的能源供給。同時,也要努力穩定大宗商品價格,保障農業、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供給。同時,疫情背景下,營養防疫與民生改善的需求必然會使得隨著國家對健康和營養的重視度與日俱增,蛋奶肉行業顯然受益于此。 以乳制品行業為例,前幾天剛剛公布季報的“伊利”就拿到了資本市場相當華麗的季報,當天收盤以后,伊利的總市值達到了2606.82億人民幣,利潤增長31%,大大超出市場和機構的預期,對比蒙牛和飛鶴三季報的總市值2472.79億人民幣,這是最近一年多以來,伊利的總市值首次超過蒙牛和飛鶴的合計市值。 一方面,伊利產品結構升級明顯。前三季度,金典有機奶、安慕希、暢輕的市占率居各自細分領域的第一。其中,金典保持30%以上的增長,金典有機增速超過50%。除此之外,伊利高利潤(凈利率約14%的)的奶粉業務的占比也從10%提升至14%。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伊利的全產品線發展,常溫奶作為國內奶制品消費的第一大品類,伊利已經成為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品牌,截止2020年,蒙牛的常溫奶市占率為28%,而伊利則高達39%。從ROE上來看,過去5年蒙牛的ROE在10%左右,而伊利則穩定保持在25%左右。無論是市占率還是經營效率,伊利都已經將蒙牛甩在了身后。  有趣的是,去年大火的張坤,旗下三款產品,伊利股份都進入了前十大重倉股。筆者常說,大佬們因為掌握的信息比我們更多,所以能夠做出比我們更加理性的判斷,所以關注大佬們的決策和行為,有助于我們自己判斷決策。 張坤對伊利如此看好,在三大基金上重倉持有,說明伊利的優勢不僅僅是各產品線均衡發展上。 寒冬將至,全球發展中國家都將集體面臨著“碳中和”這面大旗下“限碳”的紅線,工業轉型在外部壓力的推動下,短期表現為能源價格的全面飆升,而隨著上游壓力的增大,下游民生的需求,也必然是壓力驟增,而我國的“豬路線”保民生的首要原則,則意味著全力做好保供穩價惠企工作。 如此情勢下,就包含著張坤選擇伊利的原因。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和企業盈利下行壓力明顯,且政策存在不確定性,選擇的不僅是行業龍頭,更是在選擇國家對民生保證的信心。 奶,通常和蛋、肉一起說。筆者常常說的路線之爭,在前一陣的恒大風波中已經漸漸分曉。 隨著恒大等地產商逐步退出政府包稅人的位置,“茅路線”的商品房不再是香饃饃,國家工作的重點逐漸變成了“豬路線”的保民生。騰挪出來的消費改善空間留給誰?未來與人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改善類、基礎類消費品,不出意外,必然將取代許家印們的位置。 從茅路線變道意味著對豬路線的堅持。和房產稅的風雨欲來一致的,是消費稅改革的呼之欲出。 屆時,中央會通過某種稅收的形勢,從中高端投資消費品領域巨頭身上中提取龐大的稅收。因此,才有了前一陣對于一些蛀蟲侵蝕茅臺海航的行為,中央重拳出擊,因為他們就像偷逃了增值稅的蟲子,都必須要徹底從這兩個國家稅收體系中剔除。可以預見的是,類似于海航陳鋒等人的股份一次性徹底清除,茅臺袁仁國搭建的銷售體系和價格體系,也會被逐步的徹底清理。茅臺與海航的改革,長遠來看,也是在踐行“第三次分配”。 而這些富豪們為“茅路線”買單的錢,在中央的宏觀調控之下,最終都會成為“豬路線”各種生活品集采的補貼,在這個物價飛漲的通脹時代,讓老百姓怎么看豬肉都是在通縮,讓老百姓買得起日常的消費品。 回到伊利的股價翻倍,看清楚了蛋奶肉的統一戰線,也就明白了雖然投資民生類消費品肯定不會像當年炒房、炒科一樣帶來快速翻倍的收益,但無論是茅路線還是豬路線,都離不開國家對國內民生物價穩定的決心。 文/魯金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