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圣地。如果說紅色是刻在延安骨子里的底色,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精神血脈,那么綠色則是延安最突出的亮色,是一份改天換地的執著追求。
在延安吳起縣城附近的勝利山上,曾經蒼涼貧瘠的黃土高坡披上滿眼蒼翠,兩棵杜梨樹巍然矗立,延安的紅色和綠色便交織在這里。
吳起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多少代人,一年到頭,面朝黃土,靠天吃飯。多少年來,黃土高坡,人墾畜踏,越窮越墾,越墾越窮……
改變始于20多年前。1998年,延安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面對干旱少雨、樹難成活的惡劣氣候條件,延安人民20余年如一日地堅持種樹,一代接著一代干。
延安的紅色和綠色交織在人們的心中,既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紅色氣質,也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綠色之路。“綠水青山”不僅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延安人民帶來了致富的新機遇。
退耕還林的同時,延安一直在嘗試以政策和技術引導新產業發展。2018年延安安塞區高橋村建起了循環農業示范點,昔日面朝黃土、靠天吃飯的陜北農民端上了生態農業的“綠飯碗”。
延安城東南方向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南泥灣,在紅色文化基礎上,依托越來越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旅游業,讓當地群眾端起了“旅游碗”,吃上“生態飯”。。
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已經擺脫貧困的延安人民從未停止追尋幸福的腳步。
80多年后,勝利山上的杜梨樹依舊枝繁葉茂,它訴說著那次偉大遠征的紅色記憶。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它又見證著這片土地因綠色發展譜寫的“新篇章”。馬永升指出,未來我國煉化行業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碳約束,要建設綠色煉化產業,加快培育綠色低碳核心競爭力。加快煉化行業集中度提升,推進規模化,集成化,基地化,集約化產能建設,嚴格執行行業能耗和排放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水平,建設智慧煉廠,實現智能管控,節能增效;加快煉化行業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推進“以氣代煤”和電氣化,加強綠色氫氣供應,促進減排降碳;加強石化產品回收體系建設,加大塑料等石化產品回收力度。
出品人:孫志平
監制:樊華張平鋒
統籌:李杰張旭東
編導:王梁
配音:危穎
包裝:夏勇
協助拍攝:吳起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