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文杰。
秋天的下午,我們走進天祝縣松山鎮德姬新村70歲的梅玉林笑著領我們去他家小院子里紫色的《一個叫秋花的人》開得正艷透過門,我們聽到房子里孩子們的笑聲
古浪縣綠洲鎮春暉新村高樓林立,包括診所,幼兒園,超市孩子們在活動廣場盡情奔跑,身穿紅色背心的社工陪著社區老人悠閑地享受午后陽光
廣河縣三家集鎮康佳動遷安置小區,馬哈利邁一家四口的門被推開,三室一廳的房子干凈整潔,家具一應俱全客廳的墻上貼著孩子的證件,廚房的燃氣灶和抽油煙機也擦得干干凈凈
。
從分散居住到大規模集中安置,如何讓人們搬離熟悉的村莊,讓他們安心生活最近幾年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
加強組織建設,群眾才有主心骨。
梅玉林曾經住在天祝縣多石鎮大山里2014年,她家搬進了德姬新村
家里有自來水,房子不漏水孩子的學校就在眼前,他們頭疼腦熱去村衛生室看病也方便依托松山鎮的養殖業,食用菌和蕎麥種植業,村民只要肯干,就能過好每一天,收入會增加,生活會更好!梅玉林簡單的話語充滿了滿足感
德津村是天祝縣新建的移民安置點,居住著來自東平,多石,哈溪,大洪溝,賽石石,西大灘,安源,嵩山等8個鄉鎮51個村的894名移民。
為了讓拆遷戶穩定下來,基層黨組織發揮了帶頭作用。
我們把種植大戶,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優秀人員選入村里‘兩委’班子,再根據他們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歷和特殊優勢,合理劃分工作群眾在致富人才和合作社的帶領下,入股就近就業,依靠產業脫貧致富同時,通過推進千家萬戶聯網,電子建檔,卡扎人心,日記民情,移動便民,上門服務等親民舉措,讓黨支部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松山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王興奎說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韓天軍是基層網格員,肩負著宣傳政策,日常巡查,疫情防控,解決突發問題,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
無論誰有困難和矛盾,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掌握解決方案如果解決不了,我們會及時上報村委會調解.小網格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韓天俊說道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實行農村群三級網格化管理,富民新村村干部帶頭實行十戶聯防制度,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每天安排專人接待來訪群眾,回應群眾訴求,充分發揮綜合網格員,公安負責人,隊員群防群治作用。
富民村黨支部書記張說,把黨組織的觸角伸到社區的盡頭,建在群眾的家門口,給移民群眾一個主心骨。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辦理業務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文杰
完善規章制度
德信村兩委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引領和約束作用,引導群眾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理事會,村民理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形成了村社自治,群體自治的良性互動局面。
在富民村村民李玉林的家里,用天然氣做飯取暖,方便,輕松,干凈。
李玉林說,去年村里問大家對是否安裝天然氣的意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通過召開村民議事協商會議,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大家面對面交流,最終決定安裝天然氣
我們審議的內容主要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張說,人們有參與和發言的權利,他們的熱情增加了,更多的人想出了主意和辦法
紅事崇尚新簡約管理,抵制高價彩禮,白石提倡厚葬和薄葬,實行每人一個燜菜處理期限不超過3天德姬新村黨支部書記辛文忠說,通過村民自治的引導,村民之間攀比的現象消失了,鄰里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任何需要幫助的人都有事情要做
德信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廣道德儲蓄所道德紅黑榜等從而激發人們尊重道德,做好人的內生動力舉辦農牧民豐收節,評選好媳婦,好公婆,最美家庭,美麗庭院等并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伴隨著社區環境和氛圍的不斷改善
社區是一個大家庭,和諧幸福全靠大家居民對規則達成一致,群眾自治社區蓬勃發展辛文忠說,通過制定規則,強調激勵,搬遷群眾將積極為社區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
提升服務水平,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兩者一起做最好的。
實現良好的社區治理格局,不是基層黨組織的獨角戲,而是多方的大合唱。
最近幾年來,春暉新村社會工作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社會工作隊伍不斷壯大,重點從社會救助,服務老人,關愛兒童,社區治理,志愿服務五個方面為群眾提供服務同時成立婦女之家和志愿者團隊,在婦女綜合維權,家庭教育,婚姻糾紛等方面為群眾提供幫助,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春暉新村還成立了業主委員會,負責物業收費,監督物業公司的服務,管理和使用村級資金。
每周四,春暉新村組織公益崗上門行動。
不便的殘疾人,老人等提供愛心理發服務,為困難老人清掃家庭衛生每周五,組織群眾開展大掃除,修剪樹木,給綠化帶澆水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說了算,群眾的事情,群眾參與其中!群眾的責任心增強了,大家更加愛護自己居住生活的小區,融入這個大家庭!橫梁鄉黨總支部副書記仲秀堂說
為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產業發展問題,三甲集社區依托經濟開發區+牛羊產業園,東西協作產業園,食品加工產業園,光伏產業園一區四園產業扶持模式,鼓勵搬遷群眾發展后續產業,使群眾參與社區活動更積極了。
社區副書記馬忠書說,以前,搬遷群眾只顧著自己家,開展社區治理工作后,群眾思想觀念明顯發生轉變,開始關心社區的工作和變化,鄰里之間有需求都會主動幫忙,也更加愛護小區的環境衛生了。
如今,馬哈力麥和這里的大多數居民一樣,下班或外出回到小區,會專程去便民服務大廳前,看看民聲民意回音壁和黨務政務公示欄上的內容,社區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要關心關注著。
通過文化宣傳和各種文體活動,富民新村來自8個鄉鎮,風俗習慣有差異的村民們慢慢習慣了共同的市民生活:打籃球,下象棋,春節期間組織社火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