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平和5月19日電 (張金川 葉秋云)18日,記者來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黃田村龍見樓,斑駁的墻體、古樸的院落、院內的三眼水井都在訴說土樓三百多年的興衰榮辱。細細觀賞,便能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樓中每戶掛著的門牌十分“任性”。 黃田村溪壩10號緊挨著的是黃田村溪壩191號。據漳州市平和縣黃田村村書記曾鳳榮介紹,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小小的單元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人新建住宅。為了思念故居,方便故人尋找,往往會將新家的門牌號與故居門牌號替換。  龍見樓建于清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土樓文化源遠流長,發生在土樓里的故事,是曾經在那兒生活、奮斗的人們最寶貴的記憶。門牌的遷徙,反映出人們對故居的愁思與不舍。 一個門牌代表著一段故事,有一戶門上卻安了兩塊門牌,這是為什么呢?曾鳳榮說,龍見樓屬圓形生土樓,樓內分為52個單元,3層。各單元有獨立的小門樓、天井、樓梯、廳堂和房間,在各單元二、三層朝向內院的窗外,有一道窄窄的走廊,戶戶相連。有些單元內住著兩戶人家,所以有兩個門牌。  據了解,龍見樓是一座沒有蚊子的天然蝙蝠地理格局“回聲定響”的神奇土樓。龍見樓直徑有八十多米,土樓內部是寬闊的曬谷場,站在中心位置喊話能聽到明顯的回聲,土樓內的任意地方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是一座難得的“回聲樓”。 古時候,土樓里的族長就是利用這種特殊音響召開全家族的重要會議,現在人們根據蝙蝠的超聲導航啟示,制造了聲吶,又稱雷達,被國家各領域廣泛運用。 記者看到,在龍見樓的一戶單元里,兩位老人正在看電視。69歲的曾建良表示,那位在看電視的是他的母親,已經99高齡,現在身體很硬朗。他說,樓里很多孩子都帶著父母搬出去了。這里冬暖夏涼,環境幽靜,陪著母親在這里生活在合適不過了。舍不得走,也放不下老母親,孩子們在外賺錢,打點生活費過來就可以。 另一戶居民曾寶成也表示,他已在漳州市區買房,等到住在這里的人都搬走的時候,他也考慮離開。54歲的曾寶成從小在土樓長大,看著身邊的鄰居一戶一戶搬走,從五百多人,到只剩下十幾戶,十分不舍。  曾寶成的住宅已經修繕過。客廳懸掛著畫卷和對聯,與古香古色的家具相映成趣;新式廚房設有古意裝飾,與古樸的樓梯相得益彰。二樓的臥房、三樓的客房依舊保留舊時模樣,狹窄的樓梯,樓梯口的小窗,涼爽的微風吹拂床簾,古色古香。曾寶成說,居住在土樓里,冬暖夏涼,十分舒適。 當天,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與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聯合拍攝的大型叢書《攝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攝小分隊探訪閩南800多年歷史古村落——平和黃田村。 平和縣方志委主任林麗紅表示,福建省方志委與中新社福建分社合作開展的“攝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攝活動,不僅讓地方志“活”起來“立”起來了,而且也讓方志人“活”起來,“行動”起來,方志人可以不只是埋頭記錄歷史,也應該行走起來,用一種新的形式,從歷史的視角講好鄉村故事,讓鄉村故事更好地豐富中國故事。 林麗紅認為,福建省方志委這種“開門修志”的創新形式,讓基層方志人找到了一種新的作為空間,也帶來了地方志服務鄉村振興的思考。(完)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