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央行發布了7月份信貸和社會融資數據從數據本身來看,社會融資的增加似乎不及預期但不少受訪專家表示,數據的痛要正確對待,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經濟轉型的趨勢和希望
總的來說,政府債券融資下滑,以及城投,地產兩大金融家融資受限,對7月金融數據造成重大拖累,這只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銀行信貸擴張模式發生變化的信號,金融資源正在被引導流向新的重點領域。
交通銀行研究認為,結合央行年中工作會議新增的引導貸款合理增長新提法,預計下半年信貸供給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從信貸供給結構來看,一是更傾向于小微,三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其次,支持碳減排,在推動相關工具落地時,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
企業中長期貸款
同比增長是由于季節性因素
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0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05億元專家普遍認為,新增貸款規模高于去年同期,說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保持穩定,信貸規模保持在較高水平
分行業看,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1031億元,為今年首次同比下降,結束了此前連續16個月的同比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企業短期貸款減少156億元。
一方面,信貸供應的高峰期通常在上半年7月份,信貸供給有季節性減弱趨勢,信貸需求本身也會下降,另一方面,近段時間國內疫情分散,頻發,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經濟的穩定運行,進而影響了企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思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
就居民部門而言,7月份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85億元和3974億元,明顯少于去年同期雖然商品房交易規模沒有明顯萎縮,但個人住房貸款管控持續收緊在許多熱點城市,抵押貸款利率上升,貸款周期延長,這減少了居民新增中長期貸款的數量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夏丹說
雖然7月居民短期貸款同比增加1425億元,但從延長期限來看,今年4—7月居民短期貸款增加8767億元,與2019年同期即消費貸款和信用卡基本持平整體增長仍然相對穩定中國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王亦豐表示
銀行出現了
是否存在結構性資產短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PPI,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顯著按照傳統的經濟周期原理,周期指數如此之強,以至于企業的短期和中長期投資意愿應該很強,表現為短期補庫存驅動的短期貸款增加,以及產能擴張或研發支出驅動的中長期貸款大幅增加
但數據顯示,7月份票據融資增加177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792億元今年以來,房地產和城市投資監管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銀行放貸會更加謹慎
根據王亦豐的分析,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已經出現減弱的跡象,銀行對公眾貸款的景氣度有所下降7月份,開發性貸款繼續收縮,抵押貸款可控增長,城市投資領域監管進一步收緊此外,政府債券發行后需要時間形成實物量,使得銀行面臨一定的結構性資產短缺情況,即低風險合意資產供給不足
銀行信貸供應要點
關注關鍵領域
對于金融數據,我們還是不能用‘債務驅動繁榮’,土地金融拉動GDP增長或者需求側宏觀框架的傳統思維或者老套眼光來看待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數據的變化恰恰說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發生向高質量發展的實質性轉變
從依靠房地產和土地金融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到以科技創新,綠色低碳,先進制造等為支撐的新增長模式伴隨著增長動能的轉換,有專家預測,考慮到房地產和城市投融資的抑制,社會融資和貸款的低增長將越來越普遍
銀行業結構性資產短缺的感覺,恰恰說明部分銀行嚴重依賴城市投資和房地產的老路,銀行業本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近期,各銀行機構陸續召開年中工作會議從下半年的工作部署可以看出,銀行機構特別是國有大銀行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把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領域作為未來信貸供給重點
2021年農業銀行黨建和經營工作會議強調,要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控制信貸供給節奏和結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推進信貸綠色低碳轉型,確保重點領域交付中國銀行召開2021年年中工作會議,謀劃制定自身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合銀行比較優勢,重點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縣域金融八大金融板塊,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