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羊肉館的主要招牌,東鄉手抓菜久負盛名長期以來,東鄉受地理限制,外匯少,生活貧困,養羊自給在脫貧過程中,當地政府集中優勢資源,羊產業脫穎而出,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為此,我們從養羊人,羊廚師,羊賣家的訪談入手,解讀這張東鄉名片
 東鄉縣是中國唯一的東鄉自治縣,也是甘肅省獨有的雖然地處西北山區,降雨量很少,但該縣土壤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有8000多種牧草飼養的羊肥而有營養,歷史上曾被稱為東鄉楊公作為皇家貢品
在脫貧攻堅戰中,東鄉三寶之一的羊產業成為基礎支柱產業。
養羊老一套回歸老本行
自古以來,東鄉就有家無牛羊的傳統,百姓自然有許多祖上經歷多年來,幾代東鄉人都期盼著依靠養羊來迎接新的生活但由于深山溝,銷售受阻,牛羊產業處于少量散養狀態,難以改變落后面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迫收拾行囊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成為養羊的主力軍
拱北灣村村民馬若哲布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東鄉家庭一般需要養幾只羊,同時可以用羊毛制作衣服,被褥和毛氈,滿足日常需要
與牛羊打交道了大半個人生的馬澤哲,在對養殖的認知上停留在自負盈虧上可是,在官方扶貧政策和獎勵補貼政策的支持下,硬化的道路直接通向農村,標準化的羊圈建成了.讓老派養羊的馬澤布驚訝的是,村里還配備了專業的獸醫,以前遇到的疑難雜癥都能輕松解決
東鄉村民馬立克則者卜隨處可見雖然他們的童年像藍天白云一樣詩意如畫,但大多是貧困家庭的悲傷高山鄉布楞溝村村民馬達武德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17歲時隨父親離開村子,幫助河西走廊的人們養羊
不楞溝村在東鄉語中的意思是懸崖邊除了十年九年干旱的自然條件,狹窄陡峭的土路,靠人支撐的水源和土坯房都是窮鄉僻壤的代名詞
如今,站在山脊上,硬化的道路包裹著山腰,整齊劃一的農舍坐落在山間,屋頂上的光伏發電設備尤為明顯.誰也沒有想到,與干旱,貧困相伴的不楞溝村有一天會發生改變。
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背井離鄉的馬達武德在2015年返鄉創業有6個帶氨化池和消毒室的大棚,最多可養殖1800多只羊這是村里最大的現代化農場
擁有24年農耕經驗的馬達五德,將25戶貧困戶入股,成立了農耕合作社如今,他養殖的東鄉羊遠銷北京等地,他回鄉創業的事跡也成了鄉親們的談資
與此同時,伴隨著網上各種產品的開發,許多來自當地牧羊人的年輕人加入進來過去,我們養羊規模很小,甚至為了自給自足現在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羊肉賣得更遠90后牧羊人張忠山擁有一個大型農場
日前,東鄉族自治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披露,當地政府將繼續實施羊產業集群,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培育3只萬只羊。龍頭企業,在重點鎮村創建萬只羊示范村,在行政村培育千只羊合作社,力爭羊總數超過200萬只,牛總數超過10萬頭,為實現百億產業,
五年來,東鄉建立了羊產業體系,實施了一系列產業獎補政策,扶持規模化養殖戶發展4568戶牛羊飼養量從十二五末的6.15萬頭和143萬頭,分別增加到7.9萬頭和180.5萬頭
再看牛羊獎勵政策,東鄉也出現了貧困戶先要錢,后賣羊的尷尬局面及時做出改變,實行買羊獎勵,賣羊獎勵,規模獎勵等任務獎勵就好
通過縣里的獎補資金,現在我已經養了2頭牛和20只羊和以前相比,我每年能多掙1.2萬元馬寶山作為當地牛羊產業發展達標升級工程一等獎獲得者,是大樹鄉楊家村的牧羊人他拿了6000元的獎金,打算再買6只改良羊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僅2020年,東鄉就實施牛羊獎勵4378.8萬元,發展新規模養殖戶270戶,規模養殖場13個,成功申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敢養,敢獎成了當地牧羊人對官方最大的印象
2021年,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鄉村振興貫通的情況下,東鄉官方將繼續對穩定保存8個月以上且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戶,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獎勵1000元至10萬元。
如今,東鄉楊公的美譽已傳遍千家萬戶。為了壯大產業,東鄉縣提供政府扶持,大戶帶頭建設的服務
小區,做強百里產業帶,千家萬戶發羊財為發展思路,逐漸構建一條飼料加工,高繁母本羊飼養,活羊市場建設,羊肉產品開發,電商及有機肥生產的完整產業鏈。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