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新能源汽車逐漸走進了數碼領域,成為了帶輪子的電子產品。
這就說明它跟我們平日里離不開的手機一樣,除了長得像汽車,能夠合法上路外,已經沒有太多的差別。被軟件定義的新能源汽車,自帶車載導航,可以自由安裝軟件,提升可玩性,整車也能通過 OTA 軟件優化。
汽車卻無法做到智能手機一樣“上網自由”,做不到隨時蹭網,也不像前者一樣能夠隨時更換流量卡,服務不多,但對移動流量的依賴性遠高于手機。假如脫離了網絡,車輛的娛樂副屏、導航、KTV 等一切需要聯網的功能等同擺設。
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車需要到聯網的功能越來越多,除了娛樂導航外,人工智能加持的語音助手、智能輔助駕駛,乃至更加長遠的接入道路交通互聯網絡等,無一不需要移動數據的支持。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卷得夸張,新車價格一跌再跌,“白菜價買高端車”的場景天天上演。這還不止,品牌方會額外給首任車主、以舊換新 / 復購用戶提供一系列權益包,其中就有一定年限的免費流量,用完之后就得買流量包“續命”。
好嘛,雖說交話費上網這種事早已見慣不怪,但有時候為了不浪費車內的娛樂功能而續網,交完車位月保之后,還得再額外給上網費。
難道,充電省下來的加油錢,還得花在其它地方?
不久前,哪吒汽車宣布“流量娛樂包”上線,包括無憂流量包、音樂暢聽包、視頻暢享包、超級娛樂包四款產品,最低 42 元 / 月起步,旗下 S / GT 車型均可以訂閱。
同時,哪吒汽車提供的無限流量服務存在一定的使用限制,當月流量達到 15GB 時,超過的部分則會被限速,網速會降至 1Mbps,次月自動恢復。
是手機給車機開熱點用,還是花錢續費車機流量?我覺得這是個好問題。
省下油錢交網費就算了,廠商還有“千層套路”
當然了,交錢上網乃天經地義,汽車廠商確實沒有義務長期為用戶的上網流量買單。但車機流量遠比手機卡單純得多,啥也不看,就看流量是多是少。
不同于蔚來 30000 元權益包包含的終身全免費車機流量,哪吒汽車的流量包看似價格不低,實際上光看“無限流量”已經遙遙領先。不同車企對車機流量的定價標準不一,同樣價錢能買到多少流量,全看品牌方的定價。
哪吒汽車的流量包限制僅有限制網速,理論上來說只要抵擋得住 1Mbps 的“寂寞”,流量要多少有多少。相比之下,大部分車企一個月只能提供有限量的流量,超出之后或需要額外花錢,或許就要手機熱點維持。
超量限速是比較常見的車機流量限制操作,體驗好壞取決于廠商每個月能為用戶提供多少的流量。無限流量限速沒有問題,那些每個月只給 1GB 流量,超了還限速,那只能說建議學習一下哪吒汽車這些在流量服務上做得更好的友商了。
這就相當于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校園網,晚上過了十一點還要斷網,交了網費不能全天用就有點難受。
敢于大方搞出無限流量和終身免費的車企不多,把車輛跟流量深度綁定并且長期免費提供上網服務的更是少之又少。車企畢竟也是要賺錢維持運營,不可能無節制給消費群體讓利,哪怕他們希望這么做。
而有的廠商或許更急于用軟件收入填補硬件利潤的空缺,在車機流量收費這件事上玩的更花。
我向一位同事了解了一下,他說買車時,品牌方送了他兩年的免費流量。當我問到他認為每個月流量夠不夠用的時候,他表示開車的機會比較少,而且不用什么娛樂功能,一般只用來聽歌和導航,每個月送的流量已經綽綽有余。
不過免費流量結束之后,他便選擇使用手機開熱點給車機用,因為流量套餐太貴,每個月 4GB 的套餐要加 199 元 / 年,流量還要按 5 元 1GB 來計算,長期用下來必定會產生巨大的花銷。反正自己的手機流量都用不完,不如開熱點給車機。
另外,無論怎么比,目前車機流量套餐整體還是不如手機卡“富到漏油”的流量套餐。假如用戶的手機流量供過于求,那么用作車機流量,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消耗場景。只不過在使用上麻煩一些,每次上車都要手動打開熱點,多了一個步驟。
即便車機流量“枯竭”,手機仍然可以通過 App 遠程控制車輛,遠程控制所需的聯網和車機聯網相互獨立,也不需要過分擔心車機流量沒了之后,遠程控制也會失效。小通的評價是,如果不在乎開熱點步驟,并且手機流量富余,給汽車開熱點使用是目前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廠商也清楚,沒有車機流量,車內的大屏也就相當于擺設。既然希望把娛樂功能帶進車內,就別在流量套餐上摳摳搜搜了吧?
車機流量,何時才能與手機卡“接軌”?
毫無疑問,廠商提供的車機流量套餐,還是品牌方跟運營商共同定制的,定價權更多在前者。
沒有任何標準限制,品牌方對于流量套餐定制的發揮空間就很大。
有的廠商在用戶群體尚不龐大的情況下,提供了許多領先于友商的福利,比如極氪免費升級 8155 座艙系統,而蔚來卻無法像極氪這樣任性。因為用戶量不大,廠商這一系列的福利措施投入不會很大,還打了一手好廣告。我相信流量套餐也是如此,規模龐大的品牌和仍在成長期的品牌,權益和收費標準上往往會有著巨大的差異。
說白了,小品牌貼錢撈用戶,大品牌則是靠品牌影響力“套牢”用戶。
看似很多性價比很高的訂閱制服務,等到哪一天車企壯大了,用戶量多了,這些服務或許就會開始縮水。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
另一方面,國產造車新勢力不斷重復著崛起到倒下的過程,有時候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他們對新品牌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都很看好,但又擔心哪天品牌扛不住破產倒閉了,自己花錢買的車和服務全部付諸東流。車企倒閉后,相關服務到底找誰接棒,也很難有明確的說法。買還是不買,都成了一個值得糾結半天的問題。
汽車硬件內卷得厲害,軟件層面的服務質量同樣需要競爭和內卷,也離不開相關的標準制定和消費者的監督。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平每天都在提高,功能性和體驗越來越接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智能駕駛、交通互聯這些部分又需要更多的數據交換,區區一個月 1GB,或者是 5 元 1GB,根本不夠用。
現在看來,每一款車對于娛樂的理解仍有差別,流量套餐的統一更是遙遙無期。我們尚未真正養成在車內娛樂的習慣,導航、聽歌仍然是主旋律,看視頻、玩游戲的未來很豐滿,只是“Not today”。
或許等到哪一天,車機流量也能跟手機流量一樣“不值錢”,不知道車企還要我們等多久?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