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戈出品丨牛刀財經
釘釘總裁葉軍的花名叫不窮,這對釘釘來說是一個好彩頭,獨立的釘釘挺需要“不窮”,這也將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釘釘的目標,“獨立而不窮”。
離開阿里云的釘釘,在獲得了更大自由的同時,也要面對獨自生存的壓力。
不久前,釘釘在上海舉行了以“騎到AI背上去”為主題2023釘釘生態大會。在本次生態大會上,釘釘回應了對于智能化時代的思考:新釘釘將全面走向智能化。
釘釘與阿里云拆分后無疑更加自由,但其仍掙扎在商業化轉型的路上,而如何養活自己的壓力也如影隨形。
如何實現盈利,是行業目前集體面臨的難題,也是高層對釘釘的考驗,去年釘釘總裁葉軍表示釘釘處在一個非常明確的投入階段,今年就提出要釘釘三年內盈虧平衡,也不知身負厚望的釘釘能否達成高層所愿?。
1、“搶跑”大模型,轉攻個人版
在2023年的釘釘生態大會上,釘釘總裁葉軍直言:“開放已經成了釘釘的一種信仰,釘釘的全面智能化離不開生態伙伴的參與。大模型時代,中國SaaS的黃金十年才剛剛開啟。”同時,釘釘隆重推出了AI PaaS平臺,這也標志著,釘釘智能化已全面進入生態層。
在今年初,人工智能的興起確實引起市場一片嘩然,讓很多二級市場低迷的科技公司股價突然起飛,AI的風口也讓人工智能成為未來幾年科技智能化的發展發向。
而釘釘,早已瞄定了大模型和智能化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早在今年4月8日,釘釘就曾宣布將用大模型把釘釘重做一遍。智能化升級,是釘釘早就選好的方向,如今其也確實逐步實現了“用大模型把釘釘產品重做一遍”的目標。
目前,釘釘已有17條產品線、55個場景全面接入大模型,完成智能化改造,目前,釘釘已上線AI智能應用市場,首批11款智能化SaaS已經上架。作為國內協同辦公軟件行業的頭部玩家,釘釘布局智能化,也預示著整個行業要開始智能化“內卷”了。
微軟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其與OpenAI的特殊合作關系也備受關注,在微軟把大模型與產品相繼結合后,行業另一巨頭Salesforce 也宣布將ChatGPT引入,在行業龍頭的帶領下,“所有的軟件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做一遍”也成了業內共識。
不僅如此,釘釘還宣布了新的收費模式:在釘釘專業版年費9800元基礎上,增加10000元即可獲得20萬次大模型調用額度;在專屬釘釘年費基礎上,增加20000元即可獲得45萬次大模型調用額度。相當于一次調用平均只需不到5分錢。以此觀之,新的收費模式或有助于推動釘釘商業化轉型的進程。
就在大模型智能化進一步落地的同時,釘釘也開放了個人版釘釘的內測,而這,也代表了釘釘核心的轉變。
葉軍曾對媒體表示:“釘釘未來的 DAU 不會停留在 1 億,至少要爭取到 2 億。核心改變不只是獲得更多企業客戶來增加 DAU,而是希望改變用戶用釘釘的動力,變成主動而不是被動,‘喜歡用’而不是‘被逼著用’。”具體點講,就是釘釘要從“服務用戶,先要服務老板”變為“讓個人變強,助推個人價值”的理念,讓用戶從被迫用轉變為自愿用,并且以此為新的發展核心。
釘釘短期內如此多的動作,或許與其獨立有關。
2、“云釘一體”解綁,釘釘獨立
其實,在釘釘宣布全面走向智能化的前不久,阿里云與釘釘拆分的消息已經受到業內關注。
8月13日,釘釘總裁葉軍對內宣布,釘釘將不再由阿里云分管,成為獨立的“N”公司,此后,釘釘繼續作為集團內的獨立業務,獨立發展,加速孵化。
對于獨立,丁道師在《明教的組織架構》一書中指出:判定一個門派的組織升級是否健康向上主要有兩個指標,一個指標是“讓真正能干事的人升上去”,另一個指標是“各大板塊獨當一面。其對牛刀財經直言道:“拆分之前會使他們認為反正有母公司的支持就可以躺平,不用那么努力了,但現在拆分之后就需要他們自給自足靠自己的本事來吃飯了。”
其實,“云釘一體”的戰略發展,也才不到三年時間。從2020年開始,釘釘和阿里云一路遵循“云釘一體”戰略,在此期間,釘釘一直是阿里分管的一個獨立業務,但釘釘的角色,卻時常被定為為輔助,從目前釘釘的蛻變來看,釘釘獲得“自由”后的發展方向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
據內部消息稱,“云釘一體”這個戰略實行的過程中,其邏輯并未能獲得很好的落實,且釘釘帶來的成本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阿里云的業績表現。對此,業內不少聲音也認為:釘釘的分拆是為了給阿里云減負,讓阿里云更好的奔赴上市之路。
在阿里宣布“1+6+N”組織變革后,作為被拆分出來的阿里云,自然要自己擔負起盈虧的職責,這其中,釘釘的存在似乎有些拖了業績表現。
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顯示,阿里云總收入251.23億元,同比增長4%;經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為3.87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扭虧為盈。對于利潤增長的原因,財報中顯示為:釘釘相較去年同期使用量恢復正常,所導致的主機托管和帶寬費用降低。釘釘的成本下降,阿里云的利潤便上升。
對于釘釘對阿里云業績是否有幫助,丁道師表示:“釘釘對于阿里云的業績推動目前來看還不是很大,他們還處于投入期和發力期,并沒有像淘寶、天貓一樣到達一個收割期。但是長遠來看,這個業務擁有無限可能,相比傳統的電子商務更屬于一種新興的驕陽產業,還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將來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企業估值,或是市場影響力等層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助力空間。”
從以往數據觀察,阿里云雖然一直在盈利,但盈利規模不大,且在與釘釘并表后,其表現也變得不穩定。
數據顯示,阿里云年營收規模從2015年的30億元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400億元,其中2018年的營收增速超過了80%。當時阿里云還自稱道:中國有兩朵云,一朵是阿里云,一朵叫其他云。”
但這樣的增速,卻在2020年戛然而止,而這一年也是“云釘一體”戰略開啟的一年。有接近釘釘的人士表示,2020年一年,阿里至少在釘釘身上燒掉了30億。市場認為,釘釘的高成本支出是影響阿里云業績的一大因素。
現如今,阿里云已經步入沖刺上市的階段,那么保住盈利就是其首要任務,而獨立出釘釘則會讓失速的阿里云獲得利潤保障,且能提升估值。除此之外,拆分之后無論是阿里云還是釘釘,都將有更廣闊的發展自由與機會,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但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丁道師也指出:“獨立后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靈活應對市場機會的做法,沒有了母公司的制約之后就可以輕裝上陣。之前面對一個機會,需要大公司討論決策布局,等想好后機會就過去了,但獨立后機會可以更快的抓住,不用經過上級同意,自己就可以決策,可以更靈活的應對一些機會,但同時也需要應對更多的風險與挑戰,這個是公平的。”
3、實現盈利是最緊迫的
拆分后的釘釘,需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香頌資本沈萌對此也表示:“釘釘作為獨立業務要為自己尋找更多發展的機會、拓展潛在的空間。”
今年6月,葉軍再次對外提到:釘釘目標三年內實現盈虧平衡。很明顯,無論是外界還是內部給予釘釘的壓力都不小,而其壓力最直觀體現在——商業化。
在生態大會上,釘釘首次披露了其商業化核心數據。截至2023年3月末,釘釘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0萬家,其中,小微企業占比58%、中型企業占比30%、大型企業占比12%;釘釘付費DAU超過2300萬。
今年2月份,飛書也首次透露了其商業化核心數,2022年飛書的ARR達到了1億美金,較2021年增長了2.7倍。
這表示,現階段協同辦公市場也已經進入了商業化速度的比拼,但商業化的過程明顯并不輕松。
如今客戶群體對于軟件付費的習慣并未養成,在線辦公軟件消費這一行為的接受度并不高。中小商家作為數量群體最大的用戶,付費意愿不足且生命周期較短,難以形成長期訂閱習慣;大客戶的企業內部系統架構又較為復雜,更偏向于量身定制,過程中交付周期長且成本較高,獲得的利潤偏薄。
另外,據《2021中國SaaS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市場辦公軟件付費率已經超過70%。由此可知,只有養成客戶在辦公軟件上消費的習慣和觀念,商業化轉型才能趨向成功,但這也是橫在整個行業頭上的難題。
釘釘獨立后,有了新的目標及更大的自由,但獨自前行的困難同樣不小,行業競爭的壓力及盈利的壓力都懸在頭上,釘釘已經邁出了獨立后的第一步,不知其未來能否不負高層所望?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