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公布半年經濟報。二季度經濟表現如何?上半年經濟運行有哪些亮點?能否實現全年經濟預期目標?內外部還面臨哪些壓力和挑戰?
同日,在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23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多位專家從宏觀、金融、財稅、外貿、消費等多維度解析中國經濟運行情況。
全年5%左右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服務消費還有增長空間
“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是5.5%,數據比較符合預期,我想一定會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也會增強居民的信心。”
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張建平在會上表示,對于中國全年實現5%左右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現在還是處在一個中高速的經濟增長軌道上,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還是符合經濟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
張建平分析稱,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內需,就是最終消費,還有投資的拉動。當前中國居民消費中,商品消費規模占比較高,服務消費的潛力還有增長空間。他指出,如果比較中美兩國市場可以發現,中國現在零售市場的規模和美國幾乎齊頭并進,預計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在服務消費方面與美國消費市場規模差距仍明顯。當前,國內的旅游、休閑度假、醫療、大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各方面需求都在迅速迸發,這些將會成為中國穩增長穩就業非常重要的領域。
穩定出口份額仍需付出努力,要迎接產業鏈供應鏈重塑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下半年中國可能面臨三大外部挑戰:
第一,發達經濟體貨幣緊縮效應還會進一步顯現。歐美央行貨幣緊縮造成經濟增速放緩,甚至已經陷入了技術性衰退。當前歐美市場對于通脹回落的路徑過于樂觀,“通脹回落貨幣緊縮不影響經濟增長”從來沒有發生過。未來全球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經濟的運行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對我國的影響還會進一步顯現,下半年經濟穩增長要應對外需走弱的挑戰。
第二,穩定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可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過去三年中國出口份額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享受了疫情防控的領先優勢,現在全世界都進入了疫情防控常態化,會出現紅利消退。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個人消費增長比較快,主要來自于服務消費的增長,而這對我國商品出口帶來比較大的挑戰。
第三,要迎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的挑戰。當前政治經濟因素對中國造成了較大影響,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隨著國際分工調整將會給全球貿易格局與中國所處的位置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要正常看待,并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塑。
談及當前外匯市場“既沒有大媽也沒有大鱷”,管濤表示,當前既沒有發生順周期的羊群效應,也沒有機構惡意炒作,這也印證了雖然匯率波動加大,但外匯市場總體保持了理性。近期人民幣匯率有企穩的跡象,管濤認為隨著二季度數據發布,在利空出盡的同時,外部環境也有所改善,可能是探明了階段性的底部。隨著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都是值得期待的。
要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預期
對于當前財稅金融與債務面臨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當前我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財政支出增速回落,同時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支錯位,稅收增長動力不足。
趙錫軍認為,今年全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將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基本支撐。對于下半年財政工作方向,他認為,要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作用,適當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做好項目前期準備,提高項目儲備質量,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防止盲目擴大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
此外,趙錫軍還特別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在土地市場持續低迷影響下,地方財政壓力持續加大,疊加財政持續加碼發力,顯性債務規模也在提升,加大了對地方債務壓力的隱憂。
趙錫軍指出,目前總體上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壓力可控,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城投平臺等主體形成的隱性債務,尤其是財政實力較弱的省份,一些省市縣債務風險確實在加大。綜合來看,債券到期規模增加、再融資難度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減弱等背景下,若沒有特殊政策支持,城投債打破剛兌的概率增加,尤其弱資質區域的尾部城投風險在加劇。當前公開的化債方案以解決短期流動性為主,但由于相關信息不透明和效果有限,特殊政策支持以及配以具體經濟發展規劃的化債方案或能夠更加提振投資者信心。
對于債務治理思路與方向,趙錫軍談道,財政部對隱性債務化解政策方向: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長,妥善化解存量隱性債務。與此同時,他也提出要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預期。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