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一生中,約有90%的時間是生活在樓宇內,建筑作為社會能耗大戶,其綠色發展空間和節能潛力巨大。當前,我國能源發展矛盾日益突出,有效降低建筑樓碳排放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4月7日,2023中國制冷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圍繞節能技術應用,海爾智慧樓宇展出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展會現場,海爾智慧樓宇發布了行業首個智慧低碳樓宇大腦、全球首創靜壓氣懸浮中央空調及行業首個千平級空間智慧多聯機等智慧節能解決方案。
有數據顯示,傳統樓宇建筑的碳排放約占國內全社會碳排放比重的22%,是社會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智慧樓宇因在節能、低碳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在不溫不火多年后,迎來了政策上的鼓勵支持。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建筑的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工信部《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到加快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建筑方面的應用。此外,多省相繼發出智慧樓宇發展規劃,依托5G網、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智慧樓宇服務體系。
這是海爾智家新的發力點。海爾智家副總裁、海爾智慧樓宇產業總經理付松輝曾在此前的論壇中公開表示,建筑的節能離不開智慧系統的應用,同時要實現綜合能源利用,實現多能互補。
隨著現代建筑發展逐步大型化,暖通、照明、電梯等配套系統也不斷增多。但與此同時,系統管理難、能耗大、體驗差等問題也逐步暴露,禁錮了建筑本身的升級發展。
“暖通有暖通的控制系統,照明有照明的控制系統,電梯有電梯的控制系統,各個控制系統不是真正的智能。”在2023中國制冷展上,海爾智慧樓宇產業企劃總監楊寶林表示,傳統的控制系統各自為戰,互為信息孤島,缺少統一平臺進行聯動管理,這就導致建筑本身需要多組運營人員進行分別管理,不僅工作量大,也造成了管理環節的能源浪費。
“所謂的智慧建筑,不是裝了多少計算機和傳感器。它的核心是大腦,是不同行業間的融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在2021中國制冷展上就已指出問題核心。
針對于此,海爾發布的“樓宇大腦”通過生態開放實現了集成管理與跨系統聯動協同。據悉,在空氣生態創新中心項目中,“樓宇大腦”集成了空調、電梯、照明、水、電、安防等18個子系統、5000+設備點位,實現建設投資降低15%,運維人員減少15%,能耗降低50%的實際運行效果。
軟件之外,實現硬件上的技術創新同樣重要。海爾智慧樓宇方面表示,公司已獨家掌握“雙懸浮”科技,該技術將節能引領的磁懸浮和氣懸浮空調相結合,彌補了單產品在不同負荷下的能效損失問題。
“以用戶的場景為左右,而不是以設備為左右。”楊寶林表示。
在2月的海爾智慧樓宇成果暨新品發布會上,海爾也曾表示類似的策略。“以前行業里面主要是兩條技術路線,從硬件切入軟件,或者從軟件切入硬件,海爾探索出了第三條路徑,軟硬強強聯合,不斷強化算法能力,讓樓宇環境主動去適應人、服務人。”海爾智慧樓宇產業樓宇智控研究院院長匡付華博士在會上表示。
事實上,海爾早在2014年就推出行業首個云智能中心,可接入傳統建筑中的中央空調、地暖、新風機、通風等設備;2016年,海爾建成世界首個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將物聯網技術融入全產品系列;2021年,海爾推出行業首個Hai-BMS生態級智慧建筑物聯云平臺,構建智慧建筑新生態。海爾在智慧樓宇上的動作越來越頻繁。
近年來,家電行業持續承壓,2022年尤為艱難。海爾智家2022年財報顯示,2022年海爾智家實現收入2435.14億元,同比增長7.2%;歸母凈利潤147.11億元,同比增長12.5%,雖然仍實現雙增長,但增速有所下降,海爾也在尋找新的增長。
跳出商用中央空調的單線競爭,轉而進入更為廣闊的智慧樓宇藍海,對海爾來說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中國樓宇自控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至2021年,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規模逐年上升,存量規模接近5000億元,新增規模超2200億元。2021年,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產值約為7238.2億元,未來市場發展前景不可小覷。
“向智慧樓宇演進,這是海爾對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用戶需求的積極響應,也是海爾踏準時代脈搏,保持與時代同行的具體路徑。”付松輝曾表示。
據悉,目前,海爾智慧樓宇已在商業地產、軌道交通、工業制造、數據中心等9大場景中應用落地。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