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人壽發布公告稱,復星國際有限公司于9月15日減持2615.95萬股新華人壽h股,之后復星國際持股比例將降至4.9999%,這意味著后續減持無需公告這一消息,除了因復興號主動減持而備受關注外,也再次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目前,至少從數據上看,曾經被譽為金雞的保險板塊已經成為雞肋2022年中報顯示,復星國際保險板塊業務收入158.89億元,同比增長2.7%,但保險業務利潤虧損5.42億元,同比下降138.3%今年以來,在復雜銀河減持出售的超百億資產中,一度引以為傲的保險板塊動作最大在新華人壽之前,復星已先后減持或退出永安財險,泰康保險,美國ATG保險公司
筆者認為,監管趨嚴只是最近幾年來各路資本紛紛放棄保險牌照的原因之一,更關鍵的原因是目前的經濟周期不利于資產端加杠桿并購最近幾年來,全球范圍內資產收益率趨于下降,而疫情,匯率波動,地緣政治等原因加劇了跨國并購的不確定性Wind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M&A市場公布M&A事件4116起,規模約928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6.5%
不僅在資產端機會不多,在負債端注重保險產品投資回報率來吸引客戶的模式也已經過時一方面,社會杠桿率降低,高收益投資項目缺失,保險產品高收益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長期的產品同質化使壽險,財險的客戶群體部分飽和,保險產品深度開發能力不足這些原因導致近兩年保險公司經營出現斷崖式下滑已披露信息的61家保險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合計41.3億元,同比下降86%,其中32家公司虧損,29家公司盈利復興保險板塊的表現只是當前行業的一個剪影
資本功能被限制后,保險牌照賬面價值自然縮水,做保險公司股東不再有利可圖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上半年,已有超過50家保險公司股東宣布減持或清倉保險公司股權,涉及33家保險公司2016年高峰年,有73家上市公司宣布擬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2017年,這一數字降至232018年降至10家,2019年降至4家2020年以后,沒有上市公司通過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獲得牌照
筆者認為,在監管趨嚴和經濟周期的雙殺下,目前保險牌照的低迷仍將持續,未來不排除其他類型的資本退出,但長期來看對行業未必是壞事從監管的角度來說,各種規則的梳理,目的在于糾錯,而不是不斷收緊,從經濟角度看,周期的下行將進一步倒逼保險產品和服務回歸本源,同時科技元素的滲透將形成多元化的保險市場競爭格局更重要的是,目前保險牌照數量的萎縮和保險股權集中的趨勢,也有利于提升行業存量資本的含金量和競爭優勢一旦經濟走出周期,保險牌照的內涵價值就會重新體現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