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漸凍人抗爭了近5年后,6月15日,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電子人彼得·斯科特·摩根的生命被定格在了64歲2017年11月,彼得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人漸凍癥被世衛組織列為五大絕癥之一其發病率不高,但仍無法治愈伴隨著運動神經的退化,患者的行走,說話,吞咽,呼吸等功能會慢慢喪失,大多數患者在癥狀首次出現后的三到五年內死于呼吸衰竭
作為全球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彼得決定用現有的技術改造自己——用機械代替自己的部分器官在他看來,只要活著,有自由思考的能力,生命就有存在的意義
彼得的離開并不是結束很多人相信,他為人類開啟了新的征程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是一次圍繞人類生活質量的科技探索,是一次科技為人服務的前沿實驗
當人機融合的觸角深入到生活本身,人們想知道:未來人類被困在身體里的意義如何定義人類進化還有新的可能嗎如何理性認識生活的復雜性
一次史無前例的醫學嘗試
根據消息顯示,為了維持生命的正常運轉,用現有技術改造彼得的第一步是在各種并發癥出現之前,進行三重造口術,即胃造口術,膀胱造口術和結腸造口術,以滿足可能逐漸喪失的食物和排泄物的需要。
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姚德忠告訴記者,在醫學上,造口技術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三個手術本身并不難挑戰在于將之前的獨立操作結合起來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病人同時做這三種手術
彼得史無前例的手術面臨諸多爭議,核心問題是能否對未受傷的器官進行破壞性手術。
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醫學倫理與法律部副主任劉瑞雙表示,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是為人的整體健康服務的,手術只是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對患者實施手術時應遵循不傷害,有益,公正,尊重等基本醫學倫理原則
受訪專家提醒,無傷害原則需要厘清傷害與傷害的關系在醫療實踐中,傷害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大部分手術都會造成皮膚損傷不是,傷害主要是指在醫療服務中沒有對患者造成不應有的傷害
受益原則的核心是權衡手術的風險收益比如果手術的好處大于風險,醫生有義務幫助病人
公正原則意味著醫生應該公平地對待每一個病人在稀缺醫療資源的配置上,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需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
尊重的原則是充分尊重患者和受試者的自主權這意味著,是否接受某種治療方案,是否參與某種醫學實驗,應該完全由患者或受試者自己決定,醫生不能代替做出任何判斷
公開資料顯示,很多醫生一開始都不同意給彼得做手術受訪專家推測,醫生的出發點可能主要是基于無傷害原則——一方面擔心全身麻醉會阻礙呼吸,另一方面擔心手術可能會導致病情發展更快最終,給彼得做手術的醫生主要遵循了有利和尊重的原則
在劉瑞雙看來,如果不做手術,彼得只能慢慢等死,生活質量會嚴重下降,對他來說可能更痛苦更重要的是,彼得作為一名科學家,思想先進,開放,對器官改造的利與弊一清二楚醫生不僅尊重彼得的意愿,也維護病人的生命尊嚴
彼得的三重造口術耗時3小時40分鐘關于手術的醫學論文入選2019牛津年度醫學案例報告,其前瞻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彼得的手術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未來在沒有其他替代方法的情況下,針對漸凍人患者的三聯造口術可能會規范化
人類數字化轉型技術任重道遠。
在完成基本的物理改造后,彼得決定用智能機器來解決行動和交流等問題。
為了保持他的行動能力,科學家團隊為他定制了一個高端輪椅,配備了電腦屏幕,可以通過眼球追蹤技術控制電腦,然后控制輪椅幫助他站立,平躺和走動。
為了能夠與外界交流,彼得依靠技術團隊,留下了大量的語言和影像資料,創作了自己的3D影像他可以通過眼睛控制電腦,并通過他的3D化身與外界互動
2019年10月,彼得進行了最后一次手術——全喉切除術,以避免因無法控制喉嚨的運動而導致危及生命的唾液進入肺部這個月,醫生原本估計了彼得的死亡時間
手術后,彼得完全失去了聲音,但他可以通過儲存在電腦中的合成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于是,一個彼得2.0誕生了,它依靠大腦,眼睛,人工智能和各種電子設備與命運抗爭多虧了科技的加持,彼得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電子人
但是現實版的電子人和影視作品中科幻人物的全能有很大的區別據媒體報道,彼得在變身后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比如智能設備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圖,說一句話需要很長時間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鄭良表示,這些細節表明,相關智能技術的應用仍存在瓶頸。
姚德忠說,彼得的身體機能在不斷退化,技術學習和更新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身體的變化對于漸凍人患者來說,如何利用唯一的身體功能向機器傳達正確的信號,是決定技術能否很好地為他們服務的關鍵就技術本身的發展而言,能否持續跟蹤身體退化的過程并同步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能否找到技術適應變化的規律,仍有待探索
鄭良介紹,目前語音合成,虛擬化身等技術在娛樂和生活服務方面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智能客服,虛擬偶像等相關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但是人體的數字化改造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場景,還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在思維表達和情感輸出方面,技術難度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
以腦機接口為例,姚德忠表示,未來這項技術將在腦損傷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重度抑郁,病態肥胖,睡眠質量低下等,但是這個技術估計會很好,很難實踐因為大腦信號是不斷變化的,很難收集到信號即使能準確提取信號,由于目前可獲得的數據很少,也很難準確理解信號的含義,世界上成功的案例也不多
受訪專家提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主要靠學習未來可以考慮增加樣本量,鼓勵更多的專家,患者甚至健全人參與到跟蹤和學習人體運動和生理的變化規律中來當學習樣本足夠多,技術性能穩定時,技術可能提供更多的機會來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態
如何深度融合人機
作為機器人人的現實范例,彼得的自我改造為人機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潘說,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現代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掀起了多次機器換人的高潮。
根據消息顯示,在機器換人時代,伴隨著自動化,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部分人力資源被替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機關系的對立可是,機器在取代一些傳統工作的同時,也催生了許多新職業,如自動化培訓師,數字化管理者,互聯網營銷人員等人機是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會逐漸走向深度合作鄭良說
尤其是伴隨著深度學習技術將人工智能推向新階段,再次深度改造人機關系,讓機器人化的人類逐漸成為可能。
潘說,如果說傳統的機器換人是機器介入人與人之間,那么機器—人就是機器介入人類生活本身所形成的后人類——cyber g。
鄭良介紹,與目前基于深度神經網絡和大規模數據訓練的機器學習不同,下一步人機交互甚至融合的技術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模擬人類的學習方式,但由于目前還無法準確還原人類的學習過程,且其中的因果關系尚不明確,因此機器學習的深度和準確度有限,另一個試圖建立一個知識庫,窮盡所有人類的知識,注入機器但由于數據量巨大,很難順利調用各種數據
總的來說,人機融合還是在外圍領域,比如給運動障礙患者換假肢對于更深層次的人機融合,國際上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在姚德忠看來,除了技術不夠成熟,更重要的是人機融合還沒有形成共識比如機器會不會取代人類,能在哪些方面取代人類,機器會不會有自己的意識,是否允許有意識等等
人機一體化的邊界怎么劃定。
彼得的生命已經結束,但他關于人機融合邊界的討論還在繼續。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當人機融合的觸角深入人類生活時,也可能引發一些社會風險
受訪專家表示,相關技術一旦投入使用,可能會伴伴隨著不公平現象,比如是否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享受數字化轉型的資源,以及轉型后的人類在某些領域可能具有天然優勢,更容易造成兩極分化等因此,人機一體化的相關制度規范必須領先于技術發展,以保障社會治理
梁在建議,定義人機融合的邊界首先需要定義使用目的當人機結合用于治療疾病和提高個體生活質量時,通常滿足四個基本的醫學倫理原則
姚德忠對此表示認同:對于一些罕見病群體來說,技術可能是他們獲得新生的唯一渠道,我們應該為他們打開這扇門。
在使用人機融合增強物理功能時,專家建議設置更多的紅線,并遵循根據使用場景的具體分析,風險可以知曉和控制的原則,即風險可控的增強技術可以適當發布,不可預知或難以控制的技術應嚴格限制。
鄭良說,例如,很明顯,在體育競賽領域,人體不能被增強和改造,否則就與體育的公平目的背道而馳在教育領域,增強智能的技術可能造成不公,未來風險難以估計,需要限制類似場景的使用如果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在學習中擺脫重復性的操作,這種類型的人機一體化應用或許是可行的,但如何準確科學地劃定界限,必須經過嚴格的論證
劉瑞雙,鄭良等說風險評估需要在整個人機結合過程中引入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機制倫理委員會的一般成員包括醫生,倫理學家,社會學家,法律專家,社區成員和普通民眾對于涉及重大社會利益的典型案件,甚至需要法院介入和相關行政機關審批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超人,而是一個獨特而自由的自己。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