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今后要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從三大導向突出高質量要求突出產能導向,要優化建設布局,新建與提升并重,遵循綠色導向,要突出種養循環,用養結合的可持續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強調協調導向,要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各方協同發力
農田建設有了更高的國家標準日前,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發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這是2014年原《通則》發布后的首次修訂,也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農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歸并至農業農村部后,農業農村部牽頭修訂的第一個農田建設領域國家標準
保障糧食安全,要害在種子和耕地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猶如耕地安全的鳥之兩翼耕地保護既有數量紅線也有質量紅線,農田建設既發力于質量也發力于數量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當前耕地現狀不容樂觀,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問題尤其突出按照規劃,到2022年末,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據測算,由此新增的產能相當于新增2.75億畝耕地可見,農田建設是彌補耕地數量下降,質量不足的重要措施
截至目前,我國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9億畝,有力支撐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連年豐收但總體來看,由于耕地自然稟賦基礎不好,農田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大部分耕地防災抗災能力依然不強,高標準農田占比不足一半經過多年建設,資源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多數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剩余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盡管農田建設對農業和農民很重要,但對地方的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一些地方改善耕地質量的投入不足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有科學適宜的標準由于機構改革之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對資金使用,投入標準,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要求不盡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對什么樣的農田屬于高標準農田,存在認識不一致,建設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以新的國家標準出臺為契機,科學統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已經形成面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今后要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從三大導向突出高質量要求
突出產能導向農田必須是良田,良田優先是糧田農田建設的目標是提升農業產能《通則》分省給出了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三大谷物應達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參考值這意味著,既要加強水利,道路,配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外觀形態質量,又要改良土壤,提升肥力,改善耕地內在質量狀態要優化建設布局,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優先開展要新建與提升并重,既要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推進已建項目的改造提升
遵循綠色導向耕地是生產和生態的統一體新時期,在耕地使用時,要突出種養循環,用養結合的可持續方式,在耕地建設中,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比如,平整田塊時,不宜打亂表土層與心土層,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等鼓勵應用綠色材料和工藝,建設生態型田埂,渠系,防護林等,減少對農田環境的不利影響
強調協調導向農田建設資金規模大,涉及部門多,與農民高度相關,更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對參與部門來說,應在耕地指標認定,水資源保障,電力配套,田間路網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對破解資金難題來說,應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對農民來說,不妨在消除農田痛點之后,投入新型農機,優良品種,先進模式,把昔日的望天田變成噸糧田,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
第三個“高”是抗災能力高。記者了解到,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由于設施條件大幅度改善,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穩產高產,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一般年景多增產。郭永田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煙花”臺風對東部一些省份在短時間內帶來強降雨,他看到有的地方農田積水短時間內淹到60厘米以上,但是高標準農田一般在一到兩天之內,迅速就把農田里面的積水排干凈了。一般的農田一般是3到5天甚至更長時間,這樣就容易形成災害,對莊稼生長就造成影響了。此外,今年,西北一些地方還遭受了長時間的持續干旱。經調查發現,在西北地區遭受干旱的受災面積里,高標準農田的占比較非高標準農田的低20個百分點。所以,高標準農田的抗災減災能力是高的。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