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周刊 史思同
日前,音頻巨頭喜馬拉雅APP上線了一款名為小通喜花花的貸款產品,最高貸款額度高達20萬元,進一步探索金融領域。
事實上,喜馬拉雅為金融機構導流已非一日,從銀行,保險到消費金融等,其金融布局已然逐漸鋪開。
可是,如今無論是對持牌金融機構還是引流平臺,監管政策都日趨嚴格最近幾年來虧損不斷且赴美IPO折戟的喜馬拉雅,能從金融賽道中尋求到新的出路嗎
導客引流,布局金融
最近幾年來,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加速布局金融板塊,與此同時,也急壞了一些擁有流量但沒有金融類牌照的互聯網平臺,于是,導客引流成為其踏足金融的普遍選擇。
在喜馬拉雅APP中打開我的錢包板塊,可以看到其貸款產品小通喜花花的入口,顯示最高貸款額度20萬元。
進入小通喜花花可以看到,其貸款利率顯示為年化利率18%起,最快1分鐘審核在其頁面最上方的公告欄滾動顯示,單筆借款5000元及以上可以免費送一個月喜馬拉雅VIP
除了貸款業務以外,《財經天下》周刊發現,在該APP我的錢包中,也處處都是為金融機構引流的入口。
具體來看,其全部4個滾動廣告入口中有2個為金融機構廣告,分別是中國建設銀行喜錢包,360數科微零花卡。
而8個固定廣告欄中,6個窗口被金融機構的活動廣告所占據具體分別為中國銀行銀發養老專區1元購喜馬拉雅月卡活動,360數科旗下消費分期產品微零花體驗活動,以及中國建設銀行喜錢包,寧波銀行寧來花,省唄及度小滿金融有錢花等金融產品新用戶注冊送喜馬拉雅會員福利的活動
另外,錢包板塊中還有金融服務一欄,其中除了貸款,信用卡,還有滾動的保險頻道入口可見,喜馬拉雅已經基本覆蓋主流金融服務業務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互聯網流量最容易變現的產品之一,貸款業務對互聯網平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而以贈送平臺VIP來為金融機構導流,也是業界常見的金融助貸業務形式之一。但7月以來,美股中概股表現不及預期,甚至一路被賣空,這樣的大環境下,美股上市與港股上市估值相差不大,相對來講,還不如就在港股上市。
2021年7月份,銀保監會消保局局長郭武平曾指出,大型互聯網平臺向金融機構收取大概 6%—7%的導客引流費或者信息服務費。
監管趨嚴,風險不容忽視
伴隨著網絡貸款等線上金融業務的發展及平臺導客引流模式盛行,其相關問題也隨之引起監管注意同時,也有業內專家呼吁,監管部門應規范App為金融機構引流的行為,加強對消費金融的持牌機構的監管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厘清平臺責任邊界,強化超大型互聯網平臺責任其中指出,嚴格規范平臺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督促平臺企業及其控股,參股金融機構嚴格落實資本金和杠桿率要求
該文件同時強調,嚴厲打擊平臺企業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超權限調用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從嚴管控非必要采集數據行為,依法依規打擊黑市數據交易,大數據殺熟等數據濫用行為
2020年11月份,銀保監會,央行聯合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不僅在網絡小貸的股東,注冊資本金,經營范圍,平臺資質等各個方面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更是對其經營過程中的風控體系,單戶上限,融資杠桿,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范且劃定了若干紅線,對網絡小貸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新上線的貸款產品小通喜花花,在年化利率標示等方面也暗藏陷阱。
此前有媒體報道,小通喜花花登陸前后利率方面顯示不一致,在登陸前頁面隱秘處顯示年化利率18%起,以實際審核結果為準,而登陸后頁面則顯示為年化利率7.2%起,1千元分12期用1天最低僅需約0.2元。
1月24日《財經天下》周刊登陸喜馬拉雅APP發現,小通喜花花已將登陸后頁面的利率標示改為年化利率18%起,1千元分12期用1天最低僅需約0.3元。
另外據調查,下載喜馬拉雅APP后,用戶需點擊同意服務條款及隱私政策才可打開該軟件,否則只能點擊不同意并退出APP按鈕,無法使用任何游客功能,甚至無法打開其首頁。
而《個人信息保護法》亦有明文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連年虧損,燒錢不斷
事實上,最近幾年來喜馬拉雅的經營情況并不樂觀,而赴美IPO計劃折戟后,喜馬拉雅的上市計劃也轉向香港。陳尊德告訴記者,與美股相比,公司在港股上市的交易金額不一樣,另外美股的投資機構一般會港股更多,流動性更高,所以此前互聯網公司上市,一般會優先考慮美股。
2021年9月份,喜馬拉雅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別為14.8億元,26.97億元,40.76億元,增速雖已逐漸放緩但仍保持上漲的趨勢
可是,持續增長的營業收入卻無法覆蓋其高額的營業成本上述時間段,喜馬拉雅同期凈虧損分別達7.55億元,7.47億元,5.39億元,三年虧損超20億元
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營收為25.1億元,同比增長55.5%,但利潤方面仍虧損3.23億元。
同時,為了保持其國內音頻賽道的領先地位和進一步擴大市場版圖,喜馬拉雅不得不支付大量的營銷費用,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內容滲透率根據消息顯示,2021上半年,喜馬拉雅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已達12.33億元,同比增加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業績增速疲軟的同時,喜馬拉雅活躍用戶的增速及收聽時長也有所放緩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同比僅增長了不到9個百分點,而在收聽時長方面,喜馬拉雅今年第二季度較去年同期也只增加了11分鐘
業內普遍認為,相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來說,僅僅依靠音頻模式來發展的喜馬拉雅,無論是在商業效益還是客戶增長方面,都存在相對的劣勢。
而持續不斷的虧損,使得喜馬拉雅也將目光停留在了最容易將流量變現的金融業務上,可是這對其到底能帶來什么樣的收益,目前下判斷還為時尚早。
似乎自2012年成立后,喜馬拉雅已先后完成了A,B,C,D,E輪等多達9輪的融資,但這似乎并不能夠填補其燒錢的窟窿加之激烈的行業競爭環境進一步加劇,喜馬拉雅靠上市融資已是箭在弦上
布局金融業務,會是喜馬拉雅沖刺上市的加分項嗎。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