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和陜西的攻守戰暫時落下帷幕。
在過去5年,江西3勝對手,GDP全國排位從第18名上升至15名隔著500億元的距離,江西正式向排名全國第14位的陜西發起挑戰,因而2021年這場排位爭奪戰的討論貫穿全年,外界預期江西將完成對陜西的反超
不過,結局最終反轉陜西以GDP29800.98億元的成績,超過江西181億元,實現驚險保級與此同時,疫情防控戰也取得勝利——西安封城一個月后,實現全域低風險
但是,從全年來看,陜西后疫情,后全運時代的經濟發展短板也越發暴露出來。
工業不大不強,能源依賴度高被認為是制約陜西經濟體量進一步做大的重要原因,疫情以來更是將這種經濟結構的脆弱性顯現。
外患內憂之下,陜西寄望于制造業強省破局。
此前印發的《陜西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取得重大進展,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
對比2021年前三季度,陜西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僅為20%左右,如何實現這3%的增長,也是不小的挑戰。
驚險保級
回顧過去5年,江西是一匹正在覺醒的中部黑馬,在全國31個省份中GDP排名從18位躍升至15位,上升速度僅次于云南,貴州和福建。
2015年,江西實現GDP 16723.8億元,還排在全國第18位,2016年實現GDP18364.4億元,超越廣西,2017年實現GDP20818.5億元,超越內蒙古,2020年實現GDP 25691.5億元,超越遼寧,正式躋身全國第15位。
這時,江西距離前一位陜西也不過500億元的差距。
2021年開年,陜贛之間的攻守戰正式打響——一季度GDP江西反超陜西,差額為221.99億元,半年GDP差距擴大至434.62億元,前三季度差距收窄至407.78億元從三季度GDP增速來看,陜西全國倒數,落后江西3.2%個百分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陜西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僅為7.2%,低于全國平均增速受疫情反復和全運會防疫政策趨緊影響,全省文旅產業遭受重創,工業短板越發暴露從投資來看,其固定投資同比下降3.1%,兩年平均增長僅為0.3%
與此同時,江西的工業支撐則較為有力前三季度,江西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7%,兩年平均增長8.5%外界認為,2021年江西超越陜西幾乎是一件沒有懸念的事情甚至,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寶通以《陜西不能放棄追趕超越》為題,刊文反思陜西最近幾年來的發展
不過年終揭榜,陜西2021年GDP29800.98億元,江西則是29619.7億元,陜西最終驚險保級這也意味著,陜西第四季度GDP沖刺中,超過江西近600億元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二者的差距也從2020年的接近500億元縮小至不足200億元與江西持續的高增速相比,陜西的三駕馬車除進出口增長較為旺盛外,其余投資和消費增速均較低
其中,固定投資同比下降3.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6.1%,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50.50億元,同比增長僅為6.7%年末歲初的疫情,又讓作為經濟支柱的文旅產業蒙上陰霾,陜西在接下來的3萬億階段的搶位戰中,將打得更加艱難
工業焦慮
在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原副會長,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單元莊看來,最近幾年來陜西經濟發展整體上處于一個低水平的狀態,主要是工業上的發展不如人意,工業占GDP比重過低就是一個重要體現。
實際上,陜西的工業基礎不弱一五計劃期間,陜西獲得24項重點援建項目,涉及電力機械,航空機械等諸多重要領域其中,西安布局17項,以此為基礎形成西郊電工城,東郊軍工城,紡織城,閻良航空城等功能分區
彼時,陜西的工業裝備和技術水平穩居全國前列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陜西工業占GDP的比重也一度接近50%,跟北京,上海類似其中,制造業占絕對的大頭單元莊對城叔表示,因為后來對工業沒有足夠重視,導致這個比例一度下降到30%以下,最近幾年來維持在30%左右
統計年鑒顯示,1978年陜西和江西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45.1%,26.6%,相差近20%從2000年至2020年來看,二者的差距不斷縮小,經歷波動上升和下降后,2020陜西和江西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33.8%和34.8%,前者被后者反超
這個趨勢在省會西安的投射更為明顯——工業從支柱變短板改革開放之初,西安工業占GDP的比重一度高達54%,但是2019年這一數值已經下降至20%左右2020年,其三產占比已經高達63.7%,二產占比僅為33.2%,被質疑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
在中國西部制造業研究所所長曾昭寧看來,這是工業太弱而導致的三產占比畸高,并不合理。
有統計顯示,西安最近幾年來投資驅動明顯,但是分配給工業的投資卻非常少——2025—2017年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平均只有17%,而三產的占比卻平均高達76%。
從縣域的維度來看,這一趨勢也未轉變單元莊對城叔表示,按我國市場經濟的特點,市場競爭的主體首先就是區縣,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自然稟賦和產業資源形成的良性競爭,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但是,陜西的縣域經濟近些年出現了去工業和震蕩下滑的趨勢,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單元莊表示,近幾年陜西的區縣經濟,特別是陜北,陜南的區縣工業和制造業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去工業化的趨勢這也是陜西最近幾年來經濟發展未能走在全國前列的根本性原因
隱性畏懼
支柱變短板,陜西工業的發展總是給人一種好牌打爛的感覺工業基礎好,門類全,但始終沒能真正做大,軍工資源全國第二,為何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高校林立,科技成果層出不窮,卻始終墻內開花墻外香
外界吐槽多圍繞于此從最核心的制造業來看,自1980年代以來,陜西制造業熱點頻出,從電氣熱,電訊熱,再到后來的裝備熱,始終未能真正做大產業輪番更迭,都曾熱鬧一時,但是大多因為跟不上市場變化和技術迭代而凋敝
即使是作為陜西主導產業的裝備制造業,也被外界認為是筷子里面撥旗桿,從全行業來比,還是缺乏一些底氣有統計顯示,1995—2017年,陜西7個裝備制造產業中,在全國行業中占比最高時也只有2.85%,為2012年的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曹鋼認為,這并非領導不重視,也不是政府舍不得投入,其根源在于隱蔽市場畏懼癥——即把本屬市場的活動,當作行政問題來處理,或是本應采取市場方式管理的事,卻采用了行政手段去管控。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改革開放初期,陜西大批紡織企業倒閉,當地并沒有從強化競爭上想辦法,反倒認定紡織產業已是夕陽產業,是產業自身衰敗可是,這個夕陽產業卻在非產棉區的江浙一帶蓬勃發展,江浙興起的技術人才還是從陜西挖來的
不會搶食吃,總有一天會餓死根據曹鋼的觀點,陜西要做大制造業首先要改掉市場畏懼的毛病,完善市場體系,用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去適應競爭,從而提升產業活力
實際上,不止是主導產業的成長史,現階段的工業結構也能夠反映問題強調市場和競爭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是突出短板,而更強調資源屬性的能源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榆林一感冒,全省就發燒便是對陜西能源依賴癥的生動形容
日前發布的《規劃》中也指出,陜西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
比如創新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創新動能作為全國科技大省,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僅為17.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4.2%
還有新舊動能轉換還不夠快,全省目前有競爭優勢的工業產品仍主要集中在能源行業,2020年全省能源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6%,
以及市場主體活力不夠強,全省工業大企業大集團相對較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數量偏少,產業配套率偏低,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在單元莊看來,本來陜西的先進制造業有很好的基礎,但是這些年沒有發揮出來現在各地都開始重視,相信陜西也會充分考慮
實際上,一些積極的信號已經出現。
2021年,在全省固定投資下降的背景下,陜西依然維持了工業投資4.8%的增長,使得其占固定投資的比例提升至27%,
《規劃》首次提出2525年制造業占GDP比重達25%的目標,從全產業鏈的高度統籌全省產業布局,
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實施一縣一業行動,打造首位產業集群,秦創原成效初顯,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
對于陜西來說,相比與江西的排位爭奪戰,重振制造業或許才是其需要舉全省之力贏下的一場命運之戰畢竟,克服路徑依賴,隱性市場畏懼的關鍵都是要向自己開刀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