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29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在深圳舉行,主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華控清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張旭東出席并發表演講。
張旭東在演講中表示,數據流通的本質是:是一個通過配置多方數據資源,包括算法,模型,參數,利用計算資源進行加工,最后把計算結果交給結果需求方的過程,所以數據有沒有價值數據只有潛在價值,數據的價值僅僅和完全反映在它所參與計算得出的計算結果的使用價值上離開了場景數據沒有價值,只有潛在價值所以數據的價值是和應用場景緊耦合的,所以說數據交易并不發生在菜場里面,數據不能夠作為計算原料單獨定價,數據交易是在餐廳里面完成的,針對場景的數據的流通需要消耗較大的算力,所以它需要基礎設施只有建設基礎設施才能降低邊際成本,降低使用門檻
他指出,數據流通不光提高了勞動生產力,還改變生產關系,因為現在的狀態是應用集中在數據堆,應用產生更多的數據,然后在數據堆上建更多的應用,就出現了數據壟斷數據流通之后是數據價值流向應用,所以人就不用到河邊去喝水,家里自來水就來了
在張旭東看來,傳統的數據安全觀是保障數據的持有安全,保障數據的控制權不讓人家拷貝走數據在流通當中它的安全就是使用安全,因為使用的不再是你自己,你要拿出去給別人用,但是又要保障使用安全因為人家拿了你的數據,用了所產生的安全責任根據法律你是有責任的,所以使用安全是數據流通的根本
所以怎樣管控數據的具體使用目的和方式,這個在數據安全法尤其是個人信息保護法里面提得很清楚,就是數據的使用目的和方式怎樣管控它,是數據使用安全合法合規的根本要求他說
以下為發言實錄:
感謝大家,今天非常有幸來參加這個盛會我們是清華大學發起,通過轉化姚期智院士和徐教授的科研成果,轉化而成的科研成果轉換企業我們的主要技術方向和現在做應用的就是兩句話:數據可用不可見,使用可控可計量數據要素,數據編程要素非常重要,但是關鍵的一點是數據流通問題,怎樣解決數據流通問題是數據要素化的根本和關鍵而且從今年開始,我們國家進入了數據使用有法可依的狀態,今年我們有定義了,不光有數據的定義,更重要的是有了數據安全和數據安全責任的定義數據使用安全是數據要素化是數據流通的第一個必要條件,就不再闡述了
可能這個題目出來大家都覺得好像有點唐突,明文數據流通是一個偽命題是從理論上講的,最重要的就是明文數據它容易被復制,容易被快速傳播,然后拿到數據之后其實數據原來的控制方就失去了對數據使用的控制,很難理清責權利還有一點明文數據的價值在于它所承載的信息的不對稱性,我知道你不知道這個數據有價值,我有你沒有,這個數據就有價值明文數據流通也就是說通過復制和傳播,其實數據信息的不對稱性,就喪失了明文數據流通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它價值喪失的過程,這是一個悖論
大概在2010年前后,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其實我們的計算世界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數據主要使用方由人變成了機器基于這個我們用了姚院士在1982年,1986年奠基的多方安全計算理論,眾多的密碼學理論和協議,通過計算機技術把數據當中可見的信息部分和用不著看見就可以進行計算的使用計算價值區分開來 ,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這個基礎上在關閉測信道之后通過計算合約和區塊鏈,從事前事中事后可以對數據具體的使用目的和方法進行審核,限制和記錄,真正做到的是流通的不再是明文數據而是數據的特定使用權,通過合約來授受數據的特定使用權,達到流通數據特定使用價值的目的
華控清交利用姚老師的MPC的理論,我們做的一個密碼運算體系在基礎操作層面,因為計算機只會算加法,乘法,比較,其他的操作都是在這些基礎操作的基礎上疊加而成的所以我們改變了加法乘法和比較在明文體系內怎么做,用密碼學協議替代了,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架構,改造了基礎函數,人類已知的函數大概1110多個,我們把其中500多個基礎函數改寫為用密碼運算,在這個基礎上優化上面的應用算法,所以它從編譯器,指令集,基礎操作的底層往上構建,創建了一個完整的密碼運算體系
數據流通它的本質多方數據融合計算是數據價值流通的本質,所以數據有沒有價值數據只有潛在價值,數據的價值僅僅和完全反映在它所參與計算得出的計算結果的使用價值上離開了場景數據沒有價值,只有潛在價值所以數據的價值是和應用場景緊耦合的,所以我說數據交易并不發生在菜場里面,數據不能夠作為計算原料單獨定價數據交易是在餐廳里面完成的,針對場景的當然數據的流通需要消耗較大的算力,所以它需要基礎設施只有建設基礎設施才能降低邊際成本,降低使用門檻數據流通不是賣雞蛋,賣西紅柿,它賣的是西紅柿炒蛋,我被密碼學家批評了,說我講話不科學,結果嚴重暴露原始數據信息,西紅柿炒熟了還是紅的,雞蛋炒熟了還是黃的,就改成做面包了,面粉,酵母,雞蛋油發酵之后烤熟就不暴露原來數據信息,無法從面包當中推回去看哪部分是面粉,雞蛋,酵母,這個跟基礎設施是一樣,從馬車到汽車到高鐵,這樣的疊加就能夠建設國家的數據流通了跟我們國家的電網,能源網絡是一樣的
就會有新的數據生態,數據流通不光提高了勞動生產力,還改變生產關系,因為現在的狀態是應用鍵在數據堆,應用產生更多的數據,然后在數據堆上建更多的應用,就出現了數據壟斷數據流通之后是數據價值流向應用,所以人就不用到河邊去喝水,家里自來水就來了
數據安全觀,剛剛講了數據安全法講了個保法,傳統的數據安全觀是保障數據的持有安全,保障數據的控制權不讓人家拷貝走數據在流通當中它的安全就是使用安全,因為使用的不再是你自己的,你要拿出去給別人用,但是又要保障使用安全因為人家拿了你的數據,用了所產生的安全責任根據法律你是有責任的,所以使用安全是數據流通的根本,數據流通多方數據融合計算跟開數據化工廠沒有任何區別所以怎樣管控數據的具體使用目的和方式,這個在數據安全法尤其是個人信息保護法里面提得很清楚,就是數據的使用目的和方式怎樣管控它,是數據使用安全合法合規的根本要求
講講對于不同架構的不同應用,左邊看到的是一個中心化部署,去中心化直連的代理計算架構,這是華控清交一直在倡導的,基礎設施架構,因為它有一個中心的,它是數據,算法,算力,控制面,應用層,層層解耦的通用架構,它是支持監管的這是不可監管的,典型的代表就是聯邦學習,非常好用,好東西但是它的多方數據融合計算是兩方計算的疊加,這中間沒有中間方,也沒有監管接口,如何來平衡這些架構上的選擇,其實是對數據使用安全,數據使用安全責任以后數據監管的一種選擇
華控清交一直說我們是數據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者,所以在這個目標和責任下,這些支持監管的中心化部署,去中心化信任的模式,嚴謹的安全性假設,凡是安全的東西都基于明確嚴謹的安全性假設,而且需要在數學上,密碼學上能夠被認證,能夠被證明,作為基礎設施它就需要有高通用性,強擴展性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數據共享和流通日益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焦點。9月26日,2021世界互聯網大會“網絡數據治理論壇”在烏鎮舉行。會上,許多專家分享了他們對這一主題的看法。一些專家認為,數據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不明確的權限使得數據難以共享,開放和整合。雖然《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頒布,但困擾數據共享開放的問題依然存在。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