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約85%的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且疾病分期越晚,5年生存率越差
伴隨著靶向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突破,早,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理念和模式也發生了改變,患者的預后和生存期得到了明顯改善。
輔助治療可降低早中期肺癌復發和死亡風險近80%。
根據消息顯示,雖然高達3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在早期診斷并接受潛在的根治性手術,但疾病復發在早期肺癌中仍然非常常見近一半被診斷為早期的患者和超過四分之三被診斷為晚期的患者在五年內經歷了復發如果他們不接受輔助治療,近一半的患者將在五年內復發或死亡
同時,肺癌患者存在腫瘤復發轉移的風險,且風險伴隨著分期的增加而增加約68%的早期肺癌患者術后有腫瘤轉移,如腦轉移,骨轉移等
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副理事長,沈陽市胸科醫院院長劉永玉教授表示,早中期肺癌術后應采用藥物或其他形式治療,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尤其是術后,需要進行全身輔助治療輔助化療是過去肺癌術后輔助治療的標準方案,也是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治療選擇
劉永玉教授指出,雖然輔助化療是過去肺癌術后輔助治療的標準方案,可以提高可手術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絕對5年生存率只提高了5%,復發率仍然較高,對于腦轉移等遠處轉移的影響不大而且由于化療的毒性,患者的依從性并不好,臨床上仍迫切需要更好的輔助治療方案
據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遼寧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劉教授介紹,輔助靶向治療的選擇給早中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作為靶向和精準治療的選擇,輔助靶向治療不同于輔助化療和放療,它可以特異性地作用于腫瘤細胞的某些特定部位,高選擇性地殺傷腫瘤細胞,而不殺傷或很少損傷正常細胞可顯著降低疾病復發,腦轉移,死亡率等風險無論患者之前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輔助靶向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沒有實質性差異對于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盡早采用輔助靶向治療,爭取早獲益
靶向治療已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
據介紹,根據原發腫瘤的大小,腫瘤細胞是否浸潤,侵襲和轉移以及轉移的距離,癌癥可分為期,期,期和期不同階段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療方法大不相同
準確區分患者的癌期是有效治療的關鍵由于其侵襲性高,缺乏有效的早期檢測手段,大多數肺癌患者就診時處于IV期,多達57%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存在遠處轉移因此,尋求高質量的長期生存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最終目標
劉永玉教授表示,最近幾年來,患者對癌癥長期高質量生存的臨床需求越來越高,傳統化療已不能滿足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獲益需求肺癌驅動基因的發現和相應靶向藥物的臨床應用,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劉教授指出,總生存期是醫患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評價癌癥臨床獲益的金標準總生存時間越長,患者的壽命就越長臨床研究和大量真實世界的研究表明,第三代EGFR—TKI與上一代TKI相比,能夠給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生存益處,能夠顯著降低中樞神經系統進展和死亡的風險而且第三代EGFR—TKI一線治療耐藥的機制更簡單,可以顯著延長耐藥時間,對于先好藥也有重要意義同時,配合多種靶向藥物,尤其是第三代EGFR—TKI一線治療,為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的長期規范用藥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存獲益
使用靶點明確的抗腫瘤靶向藥物前需要檢測。
為提高抗腫瘤藥物的合理臨床應用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發布《抗腫瘤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管理指標》號文,強調:例癌癥患者在開始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前,應進行病理診斷和檢測對于靶點明確的抗腫瘤靶向藥物,需要經過相應的靶點檢測后才能使用
劉永玉教授表示,無論是早中期肺癌還是晚期肺癌,在使用靶點明確的抗腫瘤靶向藥物前,都需要檢測腫瘤靶點目前,患者可以通過二代測序確定相關靶點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從而使用不同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然后,臨床醫生根據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出具的病理診斷結果和檢測報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劉教授強調,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提高對腫瘤靶點檢測的認識陽性率是監測實驗中評價檢測準確性的方便參考指標靈敏度越高,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要求越嚴格如果檢測質量不達標,假陽性和假陰性都會影響醫生的正確判斷,從而影響后續治療效果,耽誤患者病情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